绥阳,虽有中国辣椒之乡,黔北粮仓之美称,但纵览绥阳古今,却搜索不出惊天动地的重大事件。为何一个平平凡凡的小县,在历史长河岁月中,不断弹落岁月的尘埃,渐渐的释放出灿烂的光泽,在全省全国叫响?发展的基因是什么?翻阅绥阳厚重的历史,走进黔北历史的纵深,不难发现:是文化,是诗歌,是“中国诗乡”这顶闪耀的桂冠,刷新了绥阳这片热土的醒目地标。
早在东汉时期,大教育家尹珍,青年时在北方学成归来,为实施他人生的远大抱负,首选旺草为第一站实验基地,在绥阳旺草设馆讲学达15年,从而启蒙孕育了诗乡文化,绥阳这片土地有了文明,有了诗歌的种子,诗歌文化传承至今近2000年历史,绥阳成为人杰地灵的文明之邦。
由于尹珍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在唐代的绥阳,人民对诗歌文化顶礼膜拜。唐代绥阳属播州,而播州州治在绥阳。这一时期,绥阳是黔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诗歌为主的文化开始了繁育和呈现时期。绥阳人为唐代有影响的诗人建书院、建祠、庙等,充分展示了绥阳人民的诗歌情怀。如祀唐柳宗元的儒溪书院(又名柳氏书院),在绥阳县西由其裔孙陈昭远建的陈子昂祠,在绥阳金子坝建的白氏庙(祀白居易)、太白镇等,遗迹至今尚存。
诗歌文化影响孕育出绥阳古今历史大人物。宋代的冉琎、冉璞是世界闻名的军事奇才,史称“二冉”。由于“二冉”的谋划和亲自参与构筑钓鱼城,抵抗蒙军达36年之久,使南宋国运延缓几十年。由于蒙哥战死钓鱼城,踏入欧洲的蒙军铁蹄返回争夺汗位,欧洲从而幸免于难,“二冉”被称为改写世界历史的军事奇才。在明清时代,产生影响和留存诗文的诗人有100多位。清代沙滩文化的著名诗人、外交家黎庶昌的老师是绥阳县郑场人杨实田,杨实田在沙滩执教六十年,培养了在贵州乃至西南地区都有影响的一大批名人。
到了当代,诗乡文化的繁荣发展远远超过前朝,涌现出在全国都有影响的诗人。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就在全国出名的廖公弦,出版的诗集《山中月》获贵州省政府奖,多次被选为贵州省作协副主席、贵州省文联副主席,是贵州诗歌界唯一进入中国文学史的诗人。著名诗人李发模在全国被评为最受读者喜爱的十佳诗人之一,他的《呼声》在全国,乃至在前苏联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前苏联叶甫图申科誉为“中国新诗的里程碑”。著名军旅作曲家杜兴成以《战友之歌》唱红全军,他为影视剧创作的歌曲多次获国家级大奖。
名人辈出,诗人群体涌现,当今绥阳的诗歌文化成为贵州文化独特的景观。诗人多、出版著作多、发表作品多,是绥阳地标文化——诗歌文化的突出标志。绥阳作者的作品不仅遍布华夏,并在国外产生影响。上万人创作诗歌、上千人朗诵诗歌,群众性的诗歌活动层出不穷,连连登上央视。卜宗学、吴仲华、黄明仲、张思良、吕金华均在《人民日报》、《诗刊》、《人民文学》、《星星》等全国各类报刊发表作品千件以上。黄明仲创办近10年的《中国诗乡》杂志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并创下了贵州人连续8年在《人民日报》发表作品之最。绥阳的作家队伍规模之庞大是全省首屈一指,现有省作家协会会员60余人。正如著名诗人贺敬之的题词所言,“诗歌之乡,名不虚传”。绥阳县自1993年3月成为全国第一个被省命名为“诗乡”的县之后,2001年12月被国家文化部表彰为全国文化先进县,2008年11月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诗歌)之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