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寿山石雕,与福州的脱胎漆器、软木画合称“榕城三绝”。寿山石雕是传统的民间雕刻艺术,以产于福州北部山区北峰的寿山石为材料,通过特殊技艺制作出供人玩赏的小型雕刻。寿山石雕十分注重依石造型,因而有"一相抵九工"之说,其技艺主要流传在福州市晋安区鼓山、岳峰镇、象园、王庄街道和寿山乡。
寿山石雕的起源因考古的发现和鉴证而逐步推前。迄今为止所出土的寿山石雕文物,最古老的应为南北朝(公元420-589年)。1954年在福州苍山区桃花上福建师范学院工地上发现南朝墓葬一座,出土石猪一件,高1.1厘米,长6.4厘米,伏卧状,是用长方形的福州寿山老岭石雕刻,线条、刀法简练,形态粗犷。1956年以后的近十年中,福州又陆续从发掘的十五座六朝墓葬中出土了同类的寿山石小猪。1965年在福州北郊二凤山工地发掘的一座南朝墓葬,也出土了类似的石猪一对,同时出土的还有“元嘉二十二年乙酉”的纪年墓砖。元嘉二十二年,即公元445年,可证寿山石雕艺术至少开始于一千五百年前。
关于寿山石的生成,民间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有的说是女娲当年补天路过寿山,被这里的青山秀水、绮丽景色所陶醉,翩然起舞,将五色彩石散落在这里的山坡、溪畔和田野里,化成了这光彩夺目的宝石。有的说是远古一只凤凰神鸟的彩蛋液渗入寿山附近的地下变成了寿山石。
还有一种说法,说寿山这地方起初不叫寿山,是叫别的什么名字。这里附近住着一个年轻樵夫,名叫陈长寿。陈长寿自小喜欢下棋,且棋艺高超。有一天他上山砍柴,见两位白发老者正在山顶的一块大石头上对弈。陈长寿就挑着担子来到一旁观战。两位老者见这位年轻人看得如此聚精会神,似乎颇通棋艺,就邀他对弈。陈长寿也不推迟,就坐下来与两位老者交上了手。虽然两位老者棋艺老道,不想却被这位年轻人连赢了几局。一位老者手捻长髯笑道:“真想不到凡间竟有这等好手,老夫佩服,佩服!”两位老者见长寿衣裳朴素,砍柴为生,颇为清贫,心存怜惜,就将所用棋子送给长寿,吩咐他今后不必再上山砍柴了,自有好日子过。说完只觉一阵清风拂面,已不见两位老者的踪影。
陈长寿带着两位老者送的棋子挑起担子回家。走在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手中的棋子散落了一地,说来奇怪,只见这些个棋子一个个立即都变成了五颜六色的石头,大石头又生出小石头,捡也捡不完。陈长寿一回到家里就将这事一五一十地告诉妻子。于是他们夫妻每天都上山捡石头,挖石头。他们将捡到的石头拿到集市上去卖,不想被人一下子买光,得了不少钱,这样他们夫妇的日子就慢慢好起来了。此事一传十,十传百,没多久,附近的人都知道了,大家都上山去找石头,以后人们就将这座山叫寿山,把棋子变成的宝石叫寿山石。清代诗人朱彝尊写诗赞道:“天遗瑰宝生闽中”。
然而民间传说毕竟是传说,寿山石真正生成的原因是远古时候地壳运动变化的结果。寿山石形成于一亿多年到两亿多年前之间,那时寿山一带发生剧烈的地壳变化,形成火山喷发。寿山石本身也是火山岩活动的结果,但是它这种火山岩比较特殊,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喷发,只是小规模的火山岩浆在活动,并且跟地下水、地下矿物质进行混合,形成一种物质叫热液,这种液体通过石头的断层缝隙挤压,慢慢地渗透出来,后来凝固就形成了寿山石。从寿山石的形成可以知道,寿山石长在岩层夹缝中,不可能一座山、一整片地开采,只能从石缝里面慢慢去寻找。
由于寿山石开采困难而又稀有,因此显得特别珍贵,尤其是田黄石一般人难以得到,自古以来福州民间有“黄金易得田黄难”、“一两田黄三两金”等说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