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陈地处江山城西北端,距城约12公里,与常山交界,是清末江山至常山的主要驿道,素有江南古村落的美称。大陈有重教崇文的传统,热衷于创办文学诗社和义塾、私塾。“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一门九进士,同胞两翰林”的佳话多有流传。上世纪30年代,大陈创建了衢州地区独一无二的民办中学——萃文中学。当时在校任教的一些有名望的大学教授,著名数学家胡定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大陈的古建筑比较集中,绝大多数是清末民国初期所建。特别是村中心的建筑、古道、青石板基本保存着清末民国初的格局。
在所有建筑中,汪氏宗词是保存相当完好的一座古建筑。占地约100平方米,布局为三进二天井,白墙、灰瓦、马头墙。汪氏宗祠的门楼为三重出跳飞檐,各层以花拱承重。大门两侧檐下各设五对人 物故事牛腿,有拿箫、持拐杖、扶羊头等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刻。可惜有三个雕刻人物的脸部在“文革”期间被削去。
进入大门,一进明间为戏台,戏台柱础为正方形,略束腰。天井为碎石铺设,水沟边的条石居然是从龙游运来的红斑花石。天井设回廊,两边有厢房,楼上护栏做成花格,间以一朵朵荷花镶嵌其中。左边厢房原称贞节祠,右边原称忠孝祠,两祠屋顶系两层重檐挑角,有马头墙与一二进相隔。第二进中堂又称敬爱堂,系当年族姓众庶照长幼次序拜跪之处。其梁上雕刻有凤凰、鹿、龙、鱼等图案。另外,其屋瓦的铺法也很特别,椽上铺一层薄砖,砖上再盖上灰瓦。后进天井,原是碎石铺设,后被大陈中学挖成现在的一个大水池。其左厢房为报功祠,右厢房为崇德堂。三进是过去祖宗放牌位的地方。其廊顶有彩绘三幅,左右画花鸟,中间有一人物故事。
在汪氏宗祠的右侧有一文昌阁,为宗祠的附属建筑。
据悉,汪氏宗祠始建于1866年,距今已有130多年历史,一直作为汪氏族众祭祀、办学之所。外部牛腿、雀替、花拱精雕细刻,绘画人物鲜活,贞节、忠孝两祠,既相对独立,又与祠堂浑为一体,表现了结构和艺术的高度统一。特别是祠堂的平面布局、梁架结构,完全按康熙53年汪氏宗祠初建时的模式,这对于我们研究清代早期祠堂建筑艺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而现在汪氏宗词,颇具“后现代”风格,在青石门柱的大门左右侧,挂着“大陈中学”、“警民共建单位”、“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等牌子。古色古香的厢房分别设了“图书室”、“棋牌室”、“体育用品室”、“乒乓球室”等等。在孩子们的嘻笑中,不知不觉就接受了历史的熏陶。
能力秀互粉http://www.wm23.cn/wuying123
个人博客互粉http://blog.sina.com.cn/u/2899400125
新浪微博互粉http://weibo.com/u/2899400125?source=blog
互送梧桐子http://www.wutongzi.com/uc/56328392.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