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姚欣展】潮阳棉城——四序堂

家乡区县: 汕头市潮阳区

潮阳萧氏肇基祖祠“四序堂”,址于潮阳市区南中路东侧,是潮阳唯一主体建筑保存较完好、十分珍贵的宋代古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已被有关部门列为潮阳文物保护单位。

潮阳“四序堂”是南粤屹今在古建筑文物方面,建筑保留最完整、修复传承最合理、工艺发扬最细致,集宋代平面布局、明清结构风格于一体的珍贵古祠,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其主址位于潮阳城南南中路,建成于宋嘉泰四年(1204)。福建漳州人萧洵于宋庆元元年(1195)举明经任潮阳县令,连四任十二年,有善政于民,民感其德,集资建生祠永为纪念。开禧三年(1207),洵任满,以生祠办学堂,不分姓氏,授学子以“诗、书、礼、乐”;序者,庠序也。嘉定十四年(1221),洵逝世,乡众举洵为乡贤公祀,将祠改为“萧氏四序堂”。

四序堂面积二千多平方米,雄伟壮观的古祠整体建筑按原分金,平面呈“兴”字布局,原造型、原尺寸、中轴对称的三壁联、三进厅堂,鳌阶抱印,以三落阴联穿堂左右龙虎井对配,官厅前天井一个,三山叠鳌式,叠级而上的台阶,上接堂前浮坛月台,左右厢包,各具厅房,通连回转,多合院宫殿式结构型体,屋顶按旧貌,饰以体现皇权的独特龙头屋脊,配以神态各异贝灰泥塑的屋脊,祠内堂厢间的宋承唐制的抬梁式叠斗托拱金木载,古朴大气,支承合理,不重装饰,突出穿插平衡,墙内采用穿梁式负木载结构屋架,以四两托千斤之力学恰到好处的解化了大暴雨,强台风,抗地震的作用,层次分明,前后陛上,置设的牵手联拱叠斗更是匠心独运,堂上隔扇门页,精工细作的金漆木雕,浑厚雄奇的古碑字,堂内红绿相间的色彩,和谐搭配,无不显示出这座800年历史的珍贵古祠的庄严大气。“四序堂”的建筑内结构,与潮汕地区常见的祠堂,庙宇结构不同,因溯源,“四序堂”初建为纪念性的生祠格式,其后堂联穿心亭接中堂 官厅布局 ,堂前通衢对面原置设木制大牌楼一座,中屏是开合活动式的宽度与四序堂宽度同,油饰棕红色,中屏饰麒麟朝阳踏八宝,左右屏饰鹤、鹿图。

古祠的后堂,穿堂中堂是以宋代的营造法则,用九星天卦,地卦飞白尺法进行丈杆式 设计 建造的,经过现场丈量比较,该建筑传承古代浙俗、闽南建筑风格而采用在潮邑筑造的古祠而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建筑实物,用古唐尺法则,是宋承唐制而在民间匠师广为通用例子,梁架上的海棠型收角科斗,以及拱枋托檩等也与宋代工科颁布的营造法则造型接近,是遗留至今的宋代古建筑实物缩影,是闽、粤仍至潮汕地区一衣带水的人文风俗写照,系宋代古建筑现存的实例之一,实为可贵,前两廊及前三山上的三叠型,两硬山,两歇山式传统瓦盖屋面,则是明代中期由匠师根据工部颁布并延用至今的生老建筑营造法落杆 设计 的,门斗尺寸,用民间延用的鲁班门光尺法。

据史料记载,南宋庆元元年(即1195年),漳州人萧洵出任潮阳县令,连四任共12年。在任期间,他清廉勤政,礼贤下士,体恤民情,多行善举,深得民心。潮阳的民众感念他的恩德,自发集资为他兴建生祠,褒扬他的业绩,于宋嘉泰四年(即1204年),建成“四序堂”。萧洵很受感动,落籍潮阳,回报乡民,并亲自在“四序堂”开办学堂,不分姓氏,兴学育才,成为潮阳乃至粤东历史上最早兴办的乡校。

解放后,“四序堂”收归公有并更名为“棉城镇第五小学”。由于历史的原因,“四序堂”堂址年久失修,沉寂黯然。2001年,萧洵分散在海内外的后代子孙,在萧辉文等人的倡导下,捐资340万元,重新兴建建筑面积达4600多平方米的“萧氏四序教学楼”,目前,已拥有36个教室供1200多名学生就读。2002年4月,在潮阳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潮阳区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萧氏后人集腋成裘,自发捐资对“四序堂”原堂址进行全面修缮,并邀请省文管专家和专业人士作技术指导,坚持“修旧如故,古为今用”的修复宗旨,历时4年多进行修复建设,全力保存“四序堂”独特的古宋建筑布局和明清艺术风格。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面链接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wm23.cn/VIPQQ
我的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94125552.html
我的 wiki 主页:http://www.wm23.com/wiki/uc/82862.htm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QQ843930863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5281680007

海门(2014-11-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