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集麻花

家乡区县: 周口市鹿邑县

鹿邑辛集麻花产地辛集镇,紧邻311国道,西南距淮阳太昊陵25公里。辛集麻花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产于辛集、唐集和柘城安平(原属鹿邑),以辛集为最佳。其形如鸡爪,故又称“鸡爪麻花”。用小磨油掺和“三遍面”(精粉)做成鸡爪形,入油锅焦炸而成。颜色桔红,入口酥焦,清香舒口。具有助消化、健脾胃之功能。据《鹿邑县志》记载,明清时作为贡品,享誉海内。


地方传统名吃,辛集麻花,起源于明朝隆庆年间,创始人张志彬,至今己有五百余年的历史。河南鹿邑的著名食品,入口酥脆而不腻,清新爽口,老少咸宜。辛集麻花
辛集麻花
产于河南省鹿邑县的辛集镇、唐集镇和柘城县的安平镇(原属鹿邑),以辛集最好,故得名。其形如鸡爪,故又名“鸡爪麻花”。传为“贡品”,进入明清宫庭,享誉海内外。
原料和制作工艺
辛集麻花代代单传,做工业精细,工艺考究,用小磨香油和精制高强粉(传统石磨加工而成),产于辛集、唐集和柘城县的安平(原属鹿邑)
特点
辛集麻花,全麻油制作,颜色桔红,通体晶透,入口酥脆而不腻,清新爽口,老少咸宜。
特产现状
董事长张海燕是第十一代正宗传人。在传统的基础上采用先进工艺,优质原料,生产麻花,以优良的品质,远销国内十几省市。被海省,地,市评为历届名优传统小吃。
老子与辛集麻花的传说
一个白胡子老头,从孔集往东走,来到辛集。看见有一家炸麻花的,生意也不太好,他到了炸麻花的锅边,用手在油锅上罩了一下说:“你这油还没滚到劲,晚下一会儿,炸出来的麻花比这好吃,不信你试试看。”卖麻花的年轻人翻翻眼皮看看这个白胡子老头,说:“就按你说的办,错了,我可找你的麻烦。”
年轻人按这个白胡子老头说的办了,等油滚到劲了,面花全部靠在一起,白胡子老头说:“现在下麻花吧!”
麻花熟到一定程度,老头说:“用笊篱捞吧,放到我面前,我先尝尝。”年轻人把炸好的麻花放到白胡子老头面前,让他品尝,老头尝罢对年轻人说:“你再尝尝”。年轻人也尝了尝,咦!奇怪,咋变味啦,又香又脆,后味无穷,让人吃了还想吃。
一会儿,来了好多人,年轻人拿出刚炸出来的麻花免费让大家品尝,众人一吃,就是好吃,味道好极了。白胡子老头又说:“你这个油不要用完,每天都套着用,不能完全用新油炸,另外,你拿出笔墨纸来,我给你写四句话。”年轻人赶忙去拿出笔墨纸来,放在白胡子老头面前,他毫不客气,挥笔而就,写了四句话:
碧油炸出嫩黄深,
凡人吃了能成神。
延年益寿似灵丹,
孝子买回敬老人。
下面写上:石八子,白胡子老头说:“我姓石,名八子,因为我弟兄八名,我是最小的一个,所以起名叫八子。”白胡子老头说罢不见了。有的能人猜这白胡子老头不是别人,就是咱每天敬的李老君,“石”和“十”是同音,“十字”下面添上八子,不是李字是什么?
这个炸麻花的年轻人雇了几十个人给他帮忙,也供不上卖,各州县都来买,远的用车拉。他发了大财,也出了大名。他在辛集建一座庙宇,塑上老子像,天天敬老君,感谢李老君给他带来的财富。他又盖了一所学校,让后人念书,这个学校的名字叫“老聃学馆”。

咱的世界(2014-11-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