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
县内有两个秧歌剧种,一为“堡村秧歌”,一为“吴家窳秧歌”。
堡村秧歌属广灵流派,有150年的历史。唱腔高亢激越,曲调缠绵委婉。光绪年间,剧目增加了官场戏,传奇戏和一些唱、做并重的功夫戏。唱腔有散板扬腔、头性、二性、三性和流水,有72调之说,表演程式有:走舞场、架子功。伴奏乐器文场用胡胡、笛子、笙、二胡、底胡,武场有板鼓、梆子、钹、铙钹、大锣等。代表剧目有《武二杀嫂》、《游花园》、《雷横磕枷》、《烈女传》等,名演员曾有:刘善成、刘利章、常福奎、刘巨发、王艾、刘元生、刘万祥、刘成邦。20世纪50年代,堡村秧歌远近闻名,曾经走红内蒙。
吴家窳秧歌,20世纪30年代由怀仁县赵马寨仝庄传入。其剧小型活泼,13人即可演出(表演6人、乐队7人)可惜剧目失传。
耍孩儿
耍孩儿在本县流布较广。西坪、下甘庄、沙岭、施家会、 场、西浮头、浅井、东马庄、长安村、东庄、唐家堡、散岔等村都曾有过耍孩儿班子及艺人。解放后有影响的演员有西坪的二包栓(胡生)、张殿喜(艺名六六旦)、下甘庄的张安政(三花脸)以及沙岭的许德宝(胡生)、许世中(小旦),许德宝曾在1979年雁北地区业余文艺调演中获优秀演员一等奖。
耍孩儿唱腔是由元曲中“耍孩儿”词牌演化而成,曲调优美流畅,极富乡土气息。男演员均为后嗓发声,宽厚甜润,别具一格。音乐伴奏以板胡、笛子为主,打击乐中有小钹、锣击节,活泼欢快,振奋心弦,饶有风趣。代表剧目有传统戏《狮子洞》、《千里送京娘》、《打佛堂》等。
小道情
仅杜庄一村有之。然已间断40余载。现有老艺人刘文元、刘开喜。
小道情曲调繁多,有“发腔”、“和路”、“红袍”、“正十字”、“苦十字”、“苦相思”、“双梅花”、“单梅花”等。演出剧目有《湘子渡灵阴》、《八卦》、《三复生》、《红罗衫》、《庙求妻》、《小姑贤》、《朱买臣休妻》等。伴奏文场有板胡、二胡、四胡、底胡、笙、笛子。武场有板鼓、渔鼓、四块瓦、梆子、铙钹、马锣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