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
要看台山开辟史,得先看新石器时代。过去,有人说我们的汉族祖先在南宋时代打从南雄来,也有人说我们的瑶族祖先早在宋代之前已在这里生活,却没有人想到我们还有一个远古祖先——新石器时代的居民。这个老祖宗,从1957年起才被我们知道。这一年,广东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到台山进行文物普查,在下列七个地点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 一、广海城东门外咸家村面前的新崩口,发现石奔1件、夹砂粗陶片17件、石网坠1件:这是新石器时代沙丘遗址。 二、广海城东门东南角毛髻山,发现石奔2件:这是新石器时代山岗遗址。 三、赤溪城北郊猪仔迳北碉楼山,发现石网坠1件、夹砂粗陶片5件:这是新石器时代山岗遗址。 四、赤溪城南郊的拔园,发现方格纹陶片1件:这是新石器时代山岗遗址。 五、小江圩东的长山头,发现有肩石奔1件、穿孔装饰陶器1件、石网坠8件(其中有细腰石网坠和长细腰石网坠):这是新石器时代山岗遗址。 六、台城猫山东南山岗下,发现石凿1件、石方1件:这是新石器时代山岗遗址。 七、广海大坑奇坑村对面山南部,发现两面穿孔的石器1件、方格纹陶片1件:这是新石器时代山岗遗址。 从《广东中部低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广东省博物馆编写。见《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一文中可以见到:“从几何印纹硬陶系中有较多的仿殷周青铜器的花纹,而这种花纹又从不见于广州西汉的墓葬来看,其年代约相当于中原的春秋战国时期;而单纯与广州西汉墓葬相似的方格纹、米字纹、水波纹的硬陶器的遗址,其年代大体已延续到西汉之际。按此类推,那么出土以印纹软陶为主的遗址,其年代约相当于中原的殷商时代;至于以粗陶为主的遗址,其年代则会更早一些。”据此看来,台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两处有夹砂粗陶片存在,其年代当早于中原的殷商时代(起于公元前1766年)。这一发现,把台山的开辟史推到3727年前的夏代。 远在殷代前的夏代,我们台山已经有人类活动。他们选择在靠山岗、滨海、近河的地方居住下来,以石奔、石凿、石网坠等为生产工具,以陶器为生活用具和装饰品。他们——新石器时代居民,是开辟台山的老祖宗。只因为那时他们的文化不高,他们的活动情况没有用文字记载下来。 从夏代经过殷、商两代的一千五百多年而到秦代(起于公元前246年),历史上关于岭南居民的记载还是很简略的。《史记?南越列传》说:“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由此可知,在秦时,初归中国的属于南海郡辖地的台山地区,居民丅主要是越人。汉人移入,人数不多。《南越列传》说秦二世时,“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而已。 秦亡,南海尉赵佗(汉人)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汉初,赵佗接受汉朝的羁縻,被立为南越王。南越王国经历了九十三年,为汉朝所灭,恢复设置郡县。自此以后至三国、晋代,汉人移入岭南(包括台山)的因而逐渐多了。
隋代台山初步开辟 经过晋代、南北朝而到隋代,史书上始有台山地区人物的记载,记载的第一个人物是冯融——死后葬在台山地区。 《隋书?谯国夫人传》说:“冯融本北燕苗裔。初,冯宏之投高丽也,遣融大父业以三百人浮海归宋,因留于新会。”在这三百北燕人(早已与汉人同化)当中,当时可能已有一部分留居台山地区了。到梁朝冯融时,居住在台山地区的汉人就更多了。不过,那时在台山一带的广大地区内,主要居民还是瑶族,冯融是以统治者的身份而出现的。看,《新会县志》记载冯融何等威风:“融,业孙也,世为罗州刺史。能以礼仪威信镇其俗,汲引文士,蛮中化之,蕉荔之圩,弦诵日闻。每行部,蛮酋焚香具乐,望双旌而拜迎者相望,辄戒其下曰:冯都老来矣,毋为不善,以婴罪戮!”为了便於统治,他给儿子冯宝娶个瑶女为妻。《新会县志》说:“初,融为泣政也,虽世为守牧,而酋之黠者尚未慑服,乃为其子高凉太守宝娶大姓冼氏。氏贤,能约束诸酋,远近怀畏。“(注:高凉在今阳江)这个冼氏,就是后世长期传诵的冼夫人。她是古代岭南有名的女中豪杰。当高州刺史李迁仕反时,她亲自带兵去打,获大胜。她丈夫死后,岭南大乱,而她管辖的高凉安定如常。陈朝封她为石龙太夫人。陈亡后,岭南数州拥护冼夫人当领袖,号为圣母。后来她被隋文帝封为谯国夫人。 据《新会县志》说:“隋罗州刺史冯融墓在新会西南那船迳之古冢岭”。那船,在北峰山西南(正是古新会的西南),见于道光十九年编印的《新宁县志》地图中;后来——光绪十九年编印的《新宁县志》改作“那船坑”。现查那船坑在冲蒌公社朝中村东几里处,它旁边有一个小丘名叫“狗冢岭”。故可以认为,新会县志所说的“那船迳之古冢岭”就是这个地方了。冯融这个大官员死后葬在台山这一事实表明,那时台山已经初步开辟,不是很荒凉的地方了。
唐代台山盛产盐 隋代,台山不单已开辟了大量农田,发展了农业,而且在沿海地区和上川岛、下川岛已经开辟了相当数量的盐田,出现了制盐业。所以到唐高祖武德八年(公元625年,亦即隋亡后第八年),就设置了冈州盐场来管理。这事情开始记载于《新唐书地理志》。它说:“广州新会有盐,近海百姓煮海为业,远近自给。”当时的冈州,管辖新会、义宁(今开平县)两县;而滨海能制盐的,只有新会县。新会的盐场,主要在台山地区。宋太宗时乐史写的《太平环宇记》就说:“新会县上川洲、下川洲,在县南二百六十里大海中。其洲带山,湾浦极广,有盐田,土人煎盐为业。”到宋神宗元丰年间,由王存等编写的《元丰九域志》又说:“新会县有海晏、博劳、怀宁、都斛、挫铜、金斗六盐场。”这六个盐场,除了金斗所属不明之外,都在今台山县境内。 由上列的记载可见:台山盐业在隋唐时代已有相当规模,到唐代到盛,所以古代全国性的史书也把它记载下来。这也证明了:远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隋唐时代,台山沿海地区已经初步开辟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