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河历史悠久,两岸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灌河文明。随着时光的流逝,时代的变迁,昔日的文明或残存,或湮没,成为古迹,成为传闻,成为那个时代物质文化风貌的见证。那香火早已消逝的庙宇,常常引起人们怀古的幽思,增添人们对灌河的挚爱深情。
曾名闻遐迩的长茂镇头图村境内的龙王庙,化为流淌在灌河里的神奇文化,源远流长。
乡民敬龙王
据老人们讲,龙王庙大约建于清代中叶。起初,从灌河里淌来一尊木雕菩萨,随潮水漂来漂去,总是漂落在灌河北岸头图村河湾处沙滩上,乡民以为怪,成、傅、潘三姓建庙奉香。建庙时,有一泥鳅被压在屋脊梁底下,传说泥鳅是海龙王化身,故名龙王庙。
解放前,龙王庙香火鼎盛。庙为西南向,地处河坎,前瞰灌河,背倚河湾,往来船只都正对庙门航行。门前四米处有砖石隐壁,高丈余,可防艄公窥视院内。两间过道屋,八间厢房,三间大殿,构成天井。天井内外,绿树成荫,鸟雀鸣翠,环境优美,庙占地面积10余亩,另有香火田300余亩。
大殿为砖石结构,古朴典雅,雄伟壮丽,殿内金璧辉煌。大殿正间后墙中央高悬巨匾一块,长2米,宽1米余,上书“默佑为民”,镏金大字,遒劲有力,为清朝南京制台(即两江总督)亲手所题。匾下龙王塑像,高2米,峨冠博带,姿态凝重。龙王两侧是龙王奶奶塑像,凤冠霞帔,缨带飘然。龙王稍前两侧,风伯、雨师、雷公老爷和闪公娘娘侍立,造型奇特,各自手持司掌人间风、雨、雷、电的神器。大殿西间供奉莲花观音、送子观音、赤脚观音、财神爷、王大马皮等,大殿东间塑有天官、地官、水官座像,水官眼睛气得白眼翻出,面目可憎。整个大殿有菩萨三十余尊,皆为木塑金装。
天官、地官、水官坐像有个传说。天官、地官和水官本是兄弟三人,住在灌河岸边。父亲吩咐老大去河边看看是否涨潮,老大便指使老二,老二又指使老三。老大、老二等候很久,老三没有回来。老大又指使老二去,老大又等了很久,老二、老三还没回来。老大便亲自到河边探看,老大走到河边,立即惊呆了,老三已经坐上了龙宫里的天官宝座,老二坐了第二把交椅地官宝座,只剩下最差的水官位置,老大只好屈居水官,气得翻起白眼。当地百姓叫做“大懒使小懒,使到最后翻白眼”,长辈们常常以此来教育小孩做事要勤快,不做懒人。
龙王庙最为热闹的是每年四月初八庙会。这天清晨,龙王庙数十里内的善男信女们纷至沓来,在龙王庙前烧香祝福。庙院内,香烟缭绕,庙院外,人山人海,看热闹的、卖香的、卖杂货的如同集市,挤满龙王庙左右河堤,到下午才渐渐散去。
干旱年头,有抬龙王求雨的乡俗。求雨前一日晚,由主办人跪拜龙王,宣读求雨文书,焚烧上表天庭。次日先抬出龙王暴晒,后将龙王和泥塑虬龙放在两长案上,抬着游行。那虬龙若风云际会,腾空欲飞,贝壳嵌成的龙鳞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游行队伍中,壮汉扮演渔夫撒网,扁舟蓑笠,惟妙惟肖;小孩扮演风伯、雨师、闪公、雷公、虾精、蟹精、鲤鱼精、河蚌精等,天真活泼;“龙风”旗、“威武”旗各种旗幡招展,“金瓜”、“月斧”互相辉映;文明伞红穗飘拂,珠光闪烁;马皮头裹红巾,袒胸赤膊,身著红裤,跳跃开道。阵阵口号声,前呼后应,游行队伍每到一村,富者摆香案迎接,贫者亦施舍钱财。往往连游数日,直到下雨为止。如果滴雨不下,乡民仍然认为不是龙王的过错。
对龙王最为敬畏的是航船上的艄公。龙王庙前灌河一湾接着一湾,形似启动柴油机的摇把,庙处于北湾直角顶点上。灌河潮涨潮落,水深流急,正流皆正对庙院,在庙前河中形成回流漩涡,久而久之,形成巨大的回流塘,深十余丈。回流塘外侧,有流沙滩,迁徙不定。船经庙前,艄公一不小心,或则触流沙滩滞航,或则误入回流塘。若进塘,旋转难出,重载船岌岌可危。百余年来,沉没航船无计。艄公疑是龙王嗔怒,因此对龙王十分敬畏,船行此处都要鸣放鞭炮,敬香祷告,求龙王保佑,唯恐亵渎了龙王而樯倾楫摧,葬身河中。
庙内常有僧四、五名,民国初年至解放前夕,庙内方丈(俗名当家和尚)平智、平善、永福、守怀相继。
龙王庙毁于1953年,其遗址今已大部分塌入河中,成为湮没的古迹。
制台谢龙王
龙王庙大殿“默佑为民”的匾额,据说是与南京制台剿匪有关。在龙王庙东北七、八十华里靠近黄海的地方,清朝时民间称为五图河龙王荡(灌河口西侧,在今灌云县境内),芦苇沼泽,似梁山水泊,便于盗匪藏身,强盗出没无常,有“龙王荡强盗脚赶脚”的说法。清同治六年(1867年),同治帝派大臣用海船从南方监运绫绸锦缎、龙衣龙袍等皇宫用物进京,皇船在黄海遇风暴,被刮至灌河口五图河龙王荡海边,搁浅在沙滩上。那时候,五图河龙王荡灾荒连年,百姓生活无着,常结队去海边拾滩,挖小蟹充饥,部分饥民沦为海盗,到海上抢劫。这天,正值海水退潮,他们发现有船搁浅在沙滩上,便冲上船攫取皇家用物。监运大臣吓得躲在舱内缩作一团,等船上没了声响,将头探出舱外,昏蒙中,见饥民荷物,脚踏浪尖,飞也似地跑着,有人时而钻进水里,时而又跃出水面,十分迅捷。原来海潮渐涨,滩缓水浅,人们急于淌水上岸,有人不小心掉进挖过小蟹的洼坑里,水没过头顶,爬起再跑。那大臣惊呆了,只得望着远去的人群叹息。监运大臣回到京城,怕皇上治罪,具言船至灌河口龙王荡遭海盗劫持,货物被抢劫一空,灌河口海盗猖獗,涉海本领神奇,“脚踏浪尖四十里,浪里翻花”。同治帝大惊,诏令南京府缉拿盗贼,南京府制台领旨,随即率领人马向灌河口龙王荡进发。途径龙王庙,烧香叩头,求龙王保佑剿匪成功。龙王荡饥民闻官军将至,匆忙将龙衣龙袍焚毁,将其它皇家用物隐匿后逃散。官军于龙王荡搜出部分上贡物件,杀戮一批有嫌疑的百姓,便班师复旨。南京府制台为感谢龙王保佑,亲书“默佑为民”匾额,赠送龙王庙。
大鱼拜龙王
龙王庙最为神秘色彩的是“大鱼拜龙王”。夏秋桃汛季节,多有大鱼集群由灌河口随涨潮水沿河而上。几米长的小鱼游在前面,常跃出水面,嬉戏之状可掬。大的长达二、三十米,游在后面,喜翘头喷水,水柱高达丈余,蔚为壮观。大鱼数头为一列,一列接一列,黑乎乎,明晃晃似长蛇阵,约二、三里长。鱼群过处,泱泱河水,泛起层层浪花,浪涛拍岸,大小船只纷纷靠岸。两岸河堤站满黑压压的人群,争相观看,男女老少,指点评说,目送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向西行进。鱼群游至龙王庙前,涨潮正流直对庙门,小鱼触流沙滩乱跳,跃出水面很高。稍后的大鱼改向直立水中,上半截露出水面,好象观望庙院。立观时向空中喷出水柱,一排接一排,鱼水难辨,蔚为神奇。河岸围观群众以为怪,说是大鱼向龙王磕头。相传河底有玉蒲团,大鱼在上面跪拜龙王。鱼群过龙王庙,西游十几里至三岔口河窄水浅,又值退潮,不能上游,只能随落潮水回游,东下入海。
1984年在灌河下游长茂镇与响水镇之间兴建灌河大桥,因桥孔狭窄,阻断大鱼西游去路。1989年6月大鱼来灌河,至灌河大桥东蟒牛河口旋即转回。2001年大鱼来灌河,响水县渔政站长拍摄了详细的视频,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中科院专家亲临考察,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予以报道,《海洋世界》以《鲸群列队 回游内河——灌河再观大鱼拜龙王》,一时间把大鱼拜龙王的奇观宣传到全国。
灌河大鱼过境时,有胆识的艄公,尚能驾船随鱼群迂回航行。有一年夏天,大鱼过境,途经龙王庙渡口河面,时值船工付某摆渡,退避不及,穿越鱼群,大鱼喷水,船上十余人衣服淋漓,但都安然无恙,至今传为美谈。传说大鱼来拜龙王,东海龙王令其不得伤人,否则回经灌河口时,就会被把守河口的蟹将挖去眼睛。
海口渔民称大鱼为“老佛爷”,过去大鱼过境时,烧香磕头,敬若神明。实际上大黑鱼群多为鲸鱼,据专家们考证,是罕见的伪虎鲸,为何成群到灌河游弋,还待进一步考证。
龙王庙虽然早已消逝,但每当大鱼来灌河时,人们总会把大鱼拜龙王的故事演义一番。
龙王庙文化神奇色彩,俨然成为灌河两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给灌河增添了无限魅力。 (成彦明)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