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越族开发古代泉州
泉州位于福建东南沿海,西北戴云山脉绵恒,中部丘陵平原交错,晋江横贯其中,东南海岸曲折,水深湾多,气候温和,雨量充足。泉州先民凭借有利的自然条件,战胜困难,在此劳动生息。
远在新石器时代,泉州就有闽越族居民,他们散处山林海滨,过着从渔猎到种植水稻的农耕定居生活,善造舟楫,涉江环海,原始手工业发展,纺织和制陶具有一定的水平,织物有葛,陶器坚硬美观,在漫长岁月中,闽越族率先开发古代泉州。
泉州古城
泉州古城
中原汉人南迁
秦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泉州属闽中郡(郡治在今福州)。 秦末闽越首领无诸参加反秦起义,又帮助刘邦灭楚,受西汉封为闽越王,辖地改称闽越国,泉州属之。汉武帝废封国,闽越国改为会稽郡(郡治在今浙江绍兴),泉州改属会稽郡,与中原联系日渐密切。
东汉末至南北朝时,北方战乱,生产破坏,南方相对安定,海上交通发达。中原汉人不断通过陆海两路进入泉州,带来铁农具,牛耕,翻车等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开发晋江流域。泉州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今南安丰州及晋江下游的广阔平原地带,逐渐成为物产富蔗,人烟稠密之区。
泉州府县设置与变革
晋江流域经济发展,政治地位日益重要。三国东吴于公元260年(永安三年)建立东安县,县治设在今南安丰州,辖今泉州市(除德化县外),莆田市,厦门市及漳州市部分县,区。西晋改晋安县。隋唐改为南安县,唐初,在今南安丰州镇设置丰州,并分南安县地置莆田县,丰州下辖南安,莆田,龙溪三县,后以丰州地设武荣州。为适应政治经济发展之需,公元700年(久视元年)迁州治于东南十里的今鲤城区。711年(景元二年)改荣州为泉州。718年(开元六年)分南安县东南地建晋江县(含今中心市区,晋江,石狮,惠安,泉港,县治附于州治)。唐末至北宋初,德化,永春,同安,安溪,惠安等县相继设置。唐初至北宋初,泉州先后与漳州,莆田分治。南宋初之清初。泉州管辖澎湖,台湾,明代泉州管辖厦门,1914年建金门县。泉州政区屡经变迁,今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泉州开发5区,晋江,南安,石狮3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5县。
泉州府城定于今鲤城区后,逐渐成为闻名国内外的大都市,因其特征,以“鲤城”,温陵“,"刺桐",“泉南”等美称驰扬中外。
古代泉州经济的发展
唐朝时,泉州进入兴盛时期。唐末五代藩镇割据,两宋末,金,元先后入主中原,北方多次陷于战乱,南方较为安定,政治,经济中心南移。中原人民几次大批进入泉州,传播先进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推动泉州经济的发展。五代闽国开创者王审知,泉州统治者留从效,陈洪进,南宋寓泉赵宋宗室,都对泉州经济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盛唐至清初,泉州经济发展情况:
农田水利。与山海争地,扩大耕种面积。山区开辟梯田,沿海围垦海棣,有府城东南郊的下围,大围,晋江海滨的陈棣等。水利工程有府城东郊的东湖,东南郊的天水准和北郊的扑叶塘,留公坡(俗称陈三坝),晋江的六里坡,伏田塘,西棣,安溪的陈塘等。粮食作物有稻,麦,北宋时引种印度的吉贝(棉花),明代时引种美洲的花生,烟草等。
古代农田水利建设
古代农田水利建设
手工业。以纺织,制瓷,造船,治铁,培茶为主,前三项称为泉州“三大特产”。纺织方面,分为
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古代泉州商品经济和海外交通贸易发展的物质基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