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舌尖上的中国》开播后,“舌尖”两字深受热捧,“舌尖上的××”之类题目屡见于诸多媒体。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人们常以爱吃和善吃为荣,美食佳肴屡登大雅之堂,且美其名曰“饮食文化”;故而说一说“舌尖上的盛泽”,还是颇能愉悦人们心情的,虽然似乎有些落于俗套,但是也有俗中见雅的味道。
盛泽地处江南水乡、太湖之滨,温润的气候、充沛的雨量、肥腴的土壤、清纯的水质造就了丰盛的食材,无论是号称水中“八仙”的茭白、莲藕、水芹、芡实、茨菰、荸荠、莼菜和菱角,还是被誉为“太湖三白”的白虾、白鱼和银鱼,几乎随处可见;尤其是当地所产之鲈鱼、莼菜与菰菜(即茭白),自古就是最负盛名的“美食三味”。
盛泽又是闻名遐迩的中国绸都,“日出万绸,衣被天下”,自明清以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舟楫塞港,街道肩摩”,呈现了“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的盛况,历来是江南著名的富庶之地。经济的繁荣与商贾的鳞集,造就了盛泽人精于饮食的特性,盛泽也由此而被外乡人戏称为“吃镇”。
盛泽的菜肴与点心品种繁多,且颇具特色,不仅本地人喜欢,还深受客商的赞誉。且不说遍布全镇的酒楼饭馆中名师掌勺精心烹调的珍馐佳肴,光是每天应时的随意小吃、早茶点心就有数十种之多:皮薄如蝉翼、汤色如清波的绉纱小馄饨,形若龙盘白玉珠、香软甜糯的盘龙糕,美如含苞欲放之花、入口汤汁满溢的鲜肉烧卖,还有各色汤面、油氽虾饼、青团子、肉水糕、水磨年糕、麦芽塌饼等,可谓数不胜数。
盛泽的菜肴,烹调手法高超,口味清淡,甜而不腻,菜式讲究形态与配色,菜名力求高雅,选料务必鲜活,餐具小巧精致,与当地的吴侬软语一样的精致、优雅与闲适,味道鲜美并各具特质。
盛泽人吃菜尤其讲究时令,即使是寻常人家升斗小民,什么时候吃什么菜也绝不会错乱:正月螺蛳二月蚬,春盘苜蓿菜花鲈,立夏日吃咸鸭蛋,螃蟹则必须“九雌十雄”;“春季荸荠夏时藕,秋末茨菰冬芹菜,三到十月茭白鲜,水生四季有蔬菜”是鱼米之乡水生时令蔬菜的真实写照;而“一月塘鳢二月鳜、三月甲鱼四月鲥、五月白鱼六月鳊、七月鳗鱼八月巴、九月鲫鱼十月草、十一鲢鱼十二青”则是盛泽人吃鱼的时令口诀。倒不是过了时令就吃不到了,而是过了季的食物鲜味会大打折扣。
人的口味大多是在孩提时代培育而成的,口味一旦形成,也许终身难以改变,因此离乡背井之人思念故土时,首先怀念的往往是故乡的美食。半个世纪前,我在祖国的西部边陲屯垦之时,每天晚上都会与朋友们一起躺在大通铺上,念叨具有盛泽独特风味的水菜(河蚌)烧酱肉、鲈鱼炖蛋、麦芽塌饼和盘龙糕,还美其名曰“精神会餐”。这种舌尖上的回忆便是我们怀念故乡的最集中的体现。
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逐渐宽裕了,上酒楼餐厅也已不再稀罕,但是许多人在酒足饭饱之后,反而对孩提时代的街头小吃、家常小菜青睐有加,这种口味上的回归正是故乡的情怀。近几年里,吴江日报的记者们辗转在盛泽的大街小巷,寻访散落于街头巷尾的民间小吃与菜肴,以及由一批批新吴江人引入的各地风味食品,写成短文推荐给市民们,深受民众的欢迎。《舌尖上的盛泽》正是这些短文结成的集子,我想,这些文字一定能勾起读者许多美好的回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