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心摹古画 落笔尽丘壑

家乡区县: 苏州市吴江区


吴琴木(1894—1953),原名桐生,改名桐,桐乃琴木,因以为字焉,江苏吴江人。唐代诗人崔信民泛舟吴江,曾有“枫落吴江冷”之名句,故吴氏自号冷枫居士,又别属苍梧生。
吴琴木出生于震泽镇慎德堂一平常人家,自幼喜爱绘画,且天赋高迈,未冠已为蒙童之师,然从艺心炽,二十初度便辞去教席,往湖州南浔镇庞元济家中习画,自此以画师为业,终身不渝。震泽镇与南浔镇虽分属江浙两省,实则相邻不过十余里,有塘河相连,交通便捷,皆以近代工商业发达闻名江南,而南浔更胜震泽。
庞元济生长巨富之家,精于实业,能画善鉴,一笔倪云林山水,疏朗淡逸,非庸俗之流可及。于书画收藏,既富眼力,又具魄力。庞氏号虚斋,其所藏书画著录有《虚斋名画录》十六卷、《虚斋名画续录》四卷及补遗一卷行世。清末民初,时局板荡,清宫及海内各大藏家都有名迹散出,庞氏有闻,必倾力购藏,如原藏清宫的北宋郭熙《秋山行旅图》、南宋李嵩《西湖图卷》,以及原藏诗人狄平子处的元王蒙《青卞山居图》,后悉归庞氏。正如庞氏《虚斋名画录》自序所言:“每遇名迹,不惜重资购求,南北收藏,如吴门汪氏、顾氏,锡山秦氏,中州李氏,莱阳孙氏,川沙沈氏,利津李氏,归安吴氏,同里顾氏诸旧家,争出所蓄,闻风而至,云烟过眼,几无虚日。”故郑孝胥誉之“收藏甲于东南”,王季迁则称其为“全世界最大的中国书画收藏家”。
庞氏虚斋藏画,初期延请画家陆恢整理著录,前后二十余年,于今所见陆氏中晚期画,多有摹自虚斋藏画者,题记累累,言之凿凿。迨陆氏年老,乃荐其弟子樊少云续任。同时,又有张砚荪、张大壮父子,以及张唯庭、邱林南、樊伯炎等先后参与。吴琴木入南浔庞氏虚斋时,正逢樊少云主其事,吴琴木曾请益求教,但未拜师。据吴琴木夫人龚梧回忆:“(吴氏)未进过艺校,未拜过老师,只仗古人之作为师,刻意摹效,探幽穷源。”吴氏勾留南浔十载,遍览名迹,临摹修复,巨细不爽,笔墨功夫、鉴赏眼力渐为庞氏所倚重。南浔巨商、名士周庆云亦重吴氏之才,曾延于馆下。1924年,庞氏虚斋藏画大部随庞氏迁往上海寓所,吴琴木也应庞元济之邀,迁居沪上,相与主持庞氏虚斋的书画事务,直至抗战胜利。庞元济的三位孙辈,亦学画于吴氏,曾忆及:“祖父生前深交两位画家,一位是陆恢,另一位是琴木。”而陆、吴二人又同为吴江人,亦一巧合也。1926年,吴琴木参加第四回中日绘画联合展,初露头角,好评如潮,遂跻身于海上画坛名家之列。

古人响拓法书易,而临摹名画难,近代画家金城(亦南浔人)曾借助投影仪复制名画,也仅得其形。“摹”与“临”二字不尽相同,“摹”在于依稿取其形态,需作者有“如灯取影”的工夫,近似于谢赫六法所谓的“传移,模写是也”。而“临”在于脱稿得其神采,需作者深谙各家各派原作的笔路、气韵,非精通画学者,无以为之。由是观之,真得临摹要旨者,除北宋宣和画院诸家及明之仇英以外,一部画史,不过寥寥数人而已。吴琴木即以临摹知名于世,近代难得。学画者取法于哪家哪派,依个人性情而定,如细腻温婉者,宜学恽南田;粗头乱服者,宜效徐青藤。而善临摹者,必须收敛个性,持一种定力,凝神探究前人三昧,故绝非常人所能也。陆恢有“当代王石谷”之名,亦能临摹,笔端苍古润泽,高人一等,然无论临摹何人何作,观者一望便知是陆家笔墨,如西北人烹饪,每有肉菜,必佐以花椒,令食客难辨是牛肉羊肉,舌上唯余花椒味而已,故善画者未必善摹。
吴琴木临摹虚斋所藏古画,原是以修复为要务,因而注重客观,不染画家习气,下笔形神兼备。吴氏固天生有一种临摹家的气质,加之终日受薰炙于名画,又历练有年,精研古人画技,手眼工夫自然纯熟老到。庞元济鉴画是一代巨眼,识人亦堪称巨眼,1944 年12月24日《海报》有署名“艺友”者撰文云:“庞虚斋先生爱其(吴琴木)笔墨秀发,勖其潜心绘事,将来必大有成就;并出所藏唐宋元明清诸名家之手迹,俾渠朝夕临摹,研讨精微,历二十余载,始出示其所作,见者皆赞叹,便蜚声艺苑……”而吴琴木终以其卓绝的才艺,不负庞氏所期。元人王蒙《葛稚川移居图》,吴氏摹之,虽千笔万笔,形肖意合,绵密细致处,又不失元人淡逸的气韵。文徵明《书画师说》一卷,小青绿设色,吴琴木中岁摹之,文氏善青绿,而吴氏能得其古意,书法亦绝似文氏原作,令人叹服。王时敏《夏山飞瀑图》,为王氏晚年佳构,用笔精能,设色高雅,吴琴木晚年客苏州时曾摹之,大有王氏所谓“灵心妙解,力追古法”(《西庐画跋》)之境界。此外,元之吴镇、明之沈周及清之王鉴、王翚、吴历,亦为吴琴木所钟爱,久而久之,诸家笔意已渐融入吴氏自家风格中矣。吴氏所临摹的古代名迹十之八九为虚斋所有,然并非止于此。乙酉(1945)中秋,吴氏曾为庞元济作一扇面,便是摹自苏州过云楼顾氏所藏的赵孟《吴兴清远图》手卷,自题“虚斋老伯以其为家乡风景,特属余摹入扇头,以供赏玩”云云。
书画赝品,古已有之,然吴琴木品格高洁,虽善临摹而从不造假,其夫人龚梧曾回忆:“(吴琴木)所临古人名作,皆非出售,而置之案头,作观摩之用,并在相应部位,盖上自己各式名章,以示与原作之别。”可知,吴氏确为画坛真君子。

吴琴木既善临摹,又善作画,尤以山水为专擅。论吴氏之画,最佳者当属仿古一路,龚梧也坦言:“他的仿作(即仿古)卖价相对高于其他一般作品。”读吴氏早年佳构,信夫!丙寅春(1926),吴琴木32岁,作山水大册页四帧,署款尚作“吴桐”,度其画法,乃王翚笔意无疑,用笔撇尽虚浮,画面沉雄谨严,水墨、浅绛、小青绿诸法俱全,足见其功力。吴氏于四王一路,用功最深当属王鉴。同年冬,吴氏历时三载所临摹的王鉴《仿古十二帧》告成,自题:“余于廉州(王鉴)画,深有癖嗜……观其运笔之精、设色之妙,直造古人之室,而撷其精英。凡自宋之北苑、营丘、晞古、中立,以至于元之松雪、令穰、大痴、山樵、仲圭、贯道、文璧(壁),皆能探幽穷源。因刻意摹效,累经更易至丙寅冬三年乃成。自愧未能梦见古人,置之案头,聊作观摩之用耳。”题识中所述历代名家,断代虽有小误,而钦慕之情,实溢于言表。其中“运笔之精、设色之妙,直造古人之室,而撷其精英”一语,可视为吴琴木一生践行画道的旨归。
吴湖帆曾言,时人只知陆恢,不知更有宋元,意谓陆氏等晚清名家眼界为“清六家”所囿,尚未尽力探索前人。吴琴木亦深知此鄙,其画虽自“清六家”入手,因久驻虚斋,所见日广,更思上溯沈周、文徵明等明贤。“清六家”画法固然丰富,而吴门沈文一派则以“概括”胜出,吴氏用功于沈文一派,意在以古求新,突破“清六家”藩篱。此一点,与晚清画家吴秋农相似,而秋农更是全学沈文或仇英,人称“无一笔清人”。至于元人,吴琴木心许王蒙、吴镇二家,王蒙之繁密、吴镇之润泽,多能见诸吴氏画中。
吴琴木之山水,以青绿最妙。其画格有两种,一学文徵明,一学王鉴。如吴氏庚辰(1940)所作《匡庐瀑布图》,用笔俊俏,设色古艳,文徵明高足陆治、陈祼辈所作,亦不过如此。《山溪春光图》,设色淡远,清丽可人,笔墨明净处,已得王鉴神韵。吴琴木善设色,青绿而外多为淡设色画,如《栖霞山千佛岩》图,水墨底子浑穆,皴法取自王蒙、王翚之间,花青、赭石晕染通透秀润,树色间以汁绿、朱磦、石青,写出秋山明净之态,堪称佳作。至于浅绛、水墨,吴氏亦无所不能。此外,吴琴木尚有《四季山水》屏条(现藏苏州博物馆),是吴氏自创的一种没骨设色山水,画中以色代墨,且勾勒、皴擦处笔意分明,开卷谛视之,色彩斑斓,古艳绝尘,堪称创格。
吴琴木画风工致,故喜用偏熟之纸,盖其不易渗化也。吴氏偶作花鸟,多为没骨设色或小写意,格调与冯超然相近。白描人物有《十八阿罗汉尊者》,造型严整,极备古意;仕女如《团扇秋风图》,效法费丹旭。吴琴木善书,其早年款字稍显稚嫩,结体近于馆阁书,后致力于文徵明行书,取文氏俏丽劲秀之格,乃自成一家。

吴琴木性情淡泊,雅好诗词,一生蛰居江南,矻矻终年,勤劳于绘事。又耽爱山水,然游踪亦仅限于江浙。好在其阅名画无数,心中丘壑宏富,故而落笔便有风景,可聊补未行万里之憾。读吴氏山水,岗岭峰峦、云水树木,无一不具画理,无一不备生动。故前人所谓“师造化”、“师古人”、“师心源”,实因人而异,不论师法有何异同,山水画之要旨,重在“造境优美”,使观者心向神往,此乃根本,吴琴木对此深有领悟。吴氏曾作《黄山诗意册》,页页从实景中来,又页页取舍淬炼,精彩纷呈,直与清代黄易《嵩洛访碑图册》同一境界。
吴琴木居上海时,常于庞元济家中作画,落款往往作“志隐草堂”,“志隐”二字乃是庞元济的別号;初到上海时,曾署“晨风庐”;1927年后,吴琴木教馆于南市鸿莱坊,后又屡次莺迁,先后居新闸路、蒲石路、大通路大兴坊等处,画室均署“冷枫草堂”;与龚梧结缡后又曾署“梧桐书屋”。1941 年,吴氏曾客居浙江海宁硖石镇半年。1946年,吴琴木迁居苏州,寓民治路四载。1948年,吴氏在常熟培纶公寓举办画展,颇为成功,加之兼爱虞山风物清丽,因有卜居之念,遂于1950年定居常熟天凝寺巷。
1949年以后,世事变化一新,旧时代职业画家的自由卖画生涯,也势将为公有制的新社会所淘汰。数年间,吴琴木积蓄渐空,为生存计,吴氏不得不奔走衣食,往来于上海常熟之间。其时,吴琴木曾参加上海美协(筹)所组织的相关学习。1953年6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筹备成立期间,吴氏亦在受邀名单中,不意竟于是年8 月27日,突发脑溢血在上海病故,享年虚龄六十。吴氏身后,遗孀及子女生活颇为拮据,幸有张大壮等画界友人捐款相助,家计方以维持。所憾者,吴琴木因隶属“旧派”画家,离世之后,声名悄然淡出,其画作亦如“六月狐袍”,佳而不逢其时。据郑威《海上名画家年表》载,吴琴木曾著有《笔参三味》一书,而龚梧疑此书即吴氏所著的《绘画研究用笔诀要》,惜今已不传。1944年,吴琴木曾撰《作画甘苦谈》一文,自言:“行年已逾半百,纵幸而得窥古人之长,顾我画为古人之面目,犹以未创自己之面目为憾焉……”可谓自知。吴琴木生前有一印章,文曰“两峰后身”,盖以扬州八怪之罗聘自比,诗人陈质庵题其照相云:“一发青山梦里浓,天开图画拓心胸。是谁含笑衣冠古,为道前身罗两峰。”
2003年,《吴琴木画集》出版,沉寂五十年的吴氏绘画,复为有识之士所珍视,吴琴木的画名再度流播,究其原因,诚如郎绍君序言所谓:“其作品,表现出对古代文人画艺术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结构严谨,笔墨精纯而多变,风格温润秀雅。其总的艺术倾向,与同时代的吴湖帆、张大千、张石园等相仿佛,绘画能力亦在伯仲之间。随着对20世纪画史研究的深入,吴琴木和吴琴木式的画家一定能得到更新的认知与评价。”

 

虚假的繁荣(2014-11-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