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节 也称“拜火节”,源于蒙古族对于火的崇拜。过节时间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 节日晚间,在庭院中点燃明火,将黄油、白酒等撒如火中,同时家家都要杀一只肥羊,选最好的胸脯肉和羊头,放在火上烤,以供祭火神,全家老小在长者的率领下向火堆叩头,气球保佑,并唱《拜火歌》。供祭后,各家尽兴享用火烤的佳肴。在一起唱歌跳舞。不参加歌舞的姑娘们则聚在一起耍“沙哈”(嘎拉哈)。普遍有守岁到午夜的习惯。
拜火就是在敖包前点燃一堆大火,每个人都念着自己的姓名走在火堆边,把带来的祭品投入火中,火烧得越旺则认为越吉祥。蒙古族崇拜火,认为火最圣洁,可以驱逐一切邪恶。
崇拜火是蒙古民族的古老传统。在蒙古人看来,火是神圣的。一家一户的祭火,有继嗣之义,举凡婚娶大事丶新年,都要祭火。围绕火盆丶炉灶,有着一系列祭礼和禁忌。最隆重的祭火是在腊月二十三,传说这一天是火神密仁扎木勒哈降生的日子。仪式非常隆重,往往在一两天前就开始洒扫庭院丶房屋,准备祭品。傍晚,夜幕刚刚垂下,家主点燃一把香,绕行住宅一周,来到装备好的火撑子前,举香在火撑子左右各红祭三匝,把香插在火盆内,祭仪便算开始。
火撑子,蒙古语叫突力嘎,是一种腰缠三箍,上有四个支撑点的火架子。火撑子架在火盆上,里边放干柴。有的不用火撑子,使在火盆里搭起四边形干柴架。把蓝、白、黄、红、绿五彩布条,挂在火撑子或木柴的四眉上,分别代表蓝天、白云、黄教、红火、绿色的生命。
火撑子前,铺一席白毛毡,摆一张木桌,白毡上用炒米撒成“”字型图案,蒙古语称哈斯塔吗嘎,译意即玉玺。桌子中央的一只碗里盛着炒米、茶叶、红枣、黄油、羊胸脯肉等,上插燃烧着的香。桌上还有一个盘子,盛着绵羊的四根肋条、颈骨、灌肠、胸脯、羊尾等,装盘的次序是用颈骨、肋骨垫底,灌肠居中,再上是胸脯,最上是肥腴的大绵羊尾,盘中祭品在当晚的仪式上用。碗中的祭品留待二十四日以后、大年初一以前,每日早晚两次向火撑子里投祭,火撑子里的火至少三天不断。有的保持三个月,甚至到下一年祭火。蒙古人将最小的儿子叫守火盘的人,即含接续香火之意。
参加祭仪的主要是家主和男孩。左邻右舍、亲戚朋友也可以参加,女孩和外姓回避。供品也不赠出嫁姑娘吃。祭火开始,参加者各端一个盛食品的小木盘或碗,坐地准备招福。
然而真实的蒙古族祭火风俗是什么样?蒙古族与火什么样的关系?
祭火亦叫祭灶,其为蒙古民族最古老的祭祀活动之一。目前在内蒙古地区一些年长牧民依然能对此有所解读。他们认为,从成吉思汗时代先民到其后裔,都非常崇拜火和灶神(火神)。普通农牧民的祭火,一般都在农历腊月二十三,贵族和台吉则在腊月二十四。当然在一些地方也会出现秋季祭火,饶有兴致的是某些地区在婚礼上还要祭火。
在蒙语中将火神称作“斡得罕•噶拉罕•.额克即(最年轻的火皇后),这与蒙古族由幼子继承祖业、继承香火的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道尔吉班扎罗夫认为,一个家没有了火,就失去了居住的价值。一个家点燃了火,就会使这个家清洁,似乎是火使这个家神圣化了。火有着延续家族的神圣使命,因此把火神看成为女性神是有道理的。
按照有关资料记载,与汉族“祭灶神”不同,蒙古族祭祀火神要用羊胸叉、奶食品、酒等供品。通常在胸叉内填满红枣、黄油、冰糖、奶酪、柏叶、哈达等,用白色羊毛线缠绕九圈后煮熟。到了晚上上灯时辰,在灶膛内填入沙蒿根、香柏片,上围干牛粪,将灶火点燃。“祭火”时,男主人双手托起煮好的羊胸叉放入火中,全家人对着火焰向火神祈祷。之后,他们还在煮肉的汤里下米煮粥,并放入奶酪、糖和黄油等,享用“祭火”的“口福”。腊月二十三,传说是火神密仁扎木勒哈降生的日子,崇拜火的蒙古民族最隆重的“祭火”仪式就在这一天举行,届时家家户户都在家里祭祀火神。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www.wm23.cn/liuxiurong921217
我的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28525968.html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949628055
我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2949628055/profile?topnav=1&wvr=5&user=1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