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纪初,黄海之滨的大丰市草堰镇,被江苏省政府与第二批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一起,命名为古盐运集散地保护区。这是唯一的以古代海盐生产、运输、销售和管理等为特征的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草堰镇在古代是盐灶密布、垣商云集、盐河纵横的海盐文化古镇。该镇汉代开始烧盐,盐产量冠于全国各场。元时为草堰、小海、丁溪三盐场衙署所在地,归泰州分司管辖。明代设有东、西都察院。民国时,刘庄、白驹、小海、丁溪场全部并入草堰场。1917年张謇在此创办草堰场大丰盐垦股份有限公司。长期以来,这里是两淮古盐运集散的核心区域。
在长达1800多年产盐的悠悠岁月中,草堰积淀了丰厚的海盐文化资源,大致可概括为5个部份。一是盐场文化,包括古代的盐场、盐墩、盐仓、盐廪、盐灶、盐塘、“救命墩”(烟墩)和范公堤(保持4公里长原貌)等遗迹;二是盐运文化,包括运盐牛车道遗迹和串场河、白渡河、小海河、丁溪河、西团河、军驾河、斗龙河、龙溪河等运盐河道;三是盐政文化,主要有古代盐政管理机构盐课司署(场衙)和都察院遗址及各级盐政管理人员与制度之记载等;四是盐民文化,包括盐民领袖张士诚揭竿起义所在地北极殿遣址(尚存石鼓、石磉、石门槛、旗管石座及部分墙基)、王姑墓(士诚妹之墓)、御墓(士诚弟士义墓)、张王坟(士诚父衣冠冢)和盐民当年煎盐时使用过的盐钅敝 、盘铁等器具以及民俗风情等;五是碑刻文化,包括与盐运有关的北宋以来的“范公堤碑”、“草堰场疆界碑”、“草堰场告示碑”、“北极殿牌坊石”等,加上其他石刻碑计16块,已集中于草堰文化站建成“竹溪碑廊”(草堰曾名竹溪)。
与古盐运相关,草堰镇还有大量珍贵的古建筑和文物遗迹。如初建于东晋末、南朝宋武帝刘裕曾避兵于此的卧龙桥、初建于南宋重建于清的庆丰桥、初建于明的永宁桥以及龙门桥、北高桥、玉带桥等古桥或遗迹;建于宋的草堰石闸(俗名鸳鸯闸)和草堰正闸、丁溪石闸等水利建筑;宋代义井和双凤井、岳王井、杨果井等古井;义阡禅寺(初建于唐武则天时)、关岳庙、文庙、范公祠、刘裕祠、东林丛寺、武侯祠、华佗庙等寺祠遗迹;范仲淹、施耐庵、郑板桥、朱恕、李汝珍、张謇等名人遗迹和传说;还有形成于唐代的龙溪河岸古街道、丁溪古街,至今尚保留部分小砖青石板路面和古小瓦建筑结构的店面、民居、古巷、古码头。此外,还有位于清早期建筑钱氏卷瓦楼与明代钱氏古屋厅内的粟裕指挥部、位于西关庙内的华野驻兵处和位于周家庙内的新四军老二团指挥所等革命纪念地。
保护区将坚持以海盐盐运文化为主线,积极保护和适度恢复以盐文明为核心、近似江浙水乡风貌特色的人文景观,修复或重建古运盐河、72古井、龙溪古街、北极殿、义阡禅寺、范公祠、盐课司署、都察院、卧龙桥、关岳庙、文庙等重要古建筑;并在盐课司署内创办盐史展览馆,在北极殿内设盐民起义纪念馆,在范公祠内外建范仲淹铜像及陈列修筑范公堤的史绩资料以及草堰海堤、石闸相关的水利文化资料[25]。保护区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具权威的海盐文化研究基地,唯一的海盐主题露天博物馆,具有江浙历史文化古镇和水乡风貌特色的海盐文化古迹休闲观光旅游胜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