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元宝塔

家乡区县: 汕头市潮阳区

    涵元塔在汕头市潮阳区灶浦镇南河南岸龟山,与揭阳市区京冈街道隔河相望。由明朝揭阳知县冯元飚倡建,卜地于潮阳境内。塔坐东南向西北,高43米,空心、八面七层,内有螺旋形石阶可登塔顶,每层有门户通出塔廊。塔门刻有“涵元宝塔”四字。塔尖原有一铜质压顶,20世纪40年代中期遭雷击而残破。登塔顶可俯视榕江。塔南有石刻碑记5块,保存完好。 涵元宝塔分七层,系八角形,为砖石结构,高十六丈,广十八丈,下墙厚五尺。外以石嵌,内用砖砌,空心,有螺旋形石阶可登塔顶层,塔峰用青铜质葫芦刹顶,造型雄传美观,结构严密坚固。

    涵元宝塔位于潮阳区金灶镇港内村龟山上,又称龟山塔。属砖石结构的八角楼阁式塔。塔坐东南向西北,高433米,空心、八面七层,内有螺旋形石阶可登塔顶,每层有门户通出塔廊。塔门刻有“涵元宝塔”四字。塔尖原有一铜质压顶,20世纪40年代中期遭雷击而残破。登塔顶可俯视榕江。塔南有石刻碑记5块,保存完好。
称涵元塔者是据张明弼在《涵元塔记》中所说的:“元气者,太乙太初之名也。”故取其孕育“元气”之意;龟山塔是因塔建于龟山上故名。[1]据碑刻张明弼《涵元塔记》载:“涵元塔始建于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落成于涵元宝塔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为楼阁式砖石塔,塔高43.4米,底层周长44米,八面七层,空心。底层八面各嵌有花岗岩浮雕石板,刻飞禽走兽,花、木、虫、鱼、日、月、星、辰。塔腔为穿壁绕平座结构,从底层西石门进塔,可沿螺形石阶登塔顶。从二层起,每层藻井皆用石板覆盖,石板上刻有双龙戏珠、双狮戏球等图纹,显示明代石雕艺术之特色。底层塔门匾额石刻“涵元宝塔”四字,门两旁有石刻对联:“印光西度浴南离占壁曜奎瑞应当年舟楫;魁垒东搴仪北斗看烽销挽息醇还满地桑麻”。二层以上,每层各有四门可出塔廊,今塔廊栏杆已毁。塔顶有铜铸葫芦一个,曾受雷击,部分损坏。登塔顶,可俯视榕江。塔南有石刻碑记五块,保存完好。西侧二百米有经山古寺。

    涵元宝塔分七层,系八角形,为砖石结构,高十六丈,广十八丈,下墙厚五尺。外以石嵌,内用砖砌,空心,有螺旋形石阶可登塔顶层,塔峰用青铜质葫芦刹顶,造型雄传美观,结构严密坚固。民国二十二年,揭阳县长谢鹤年和前曾任揭阳县长周伯初,对涵元塔进行一次修理工理。塔基座有“飞龙舞爪”、“两虎吼斗”、“双凤牡丹”、“玉兔升月”、“鱼跃龙门”、“麒麟吐书”等石刻共23幅,每层藻井也有石刻,这些石刻,构图开阔涵元宝塔,形象逼真;也有仙人云游时留下的脚指石印。塔门顶的石刻“涵元宝塔”四字,深沉有力,是塔开始建筑时所书;塔门两边的楹联,是当时涵元塔的倡建者--揭阳县令冯元飚所撰,上联为:印光西渡浴南离瞻壁曜躔瑞应当年舟楫,下联曰:魁垒东搴宜北斗烽烟搀息醇还满地桑麻。这副塔联大意是:宝塔肇建,文事兴昌,人才辈出,人心归向;镇水导航,务本崇实,风俗淳朴,天下升平。塔层层设门。第一层正面祀奉的泥塑像是塔神,也就是专管涵元宝塔的塔神了。塔神神案上经常是空空如也,证明香客和游人极少前来上香和添油。我们潮汕有句俗话说:“穷过塔神”,这的确是很实在的。第三层门顶横书刻“紫极登三”。第五层刻“奎光聚五”。第六层刻“六一风高”。俱书行体,苍劲雄浑。

    塔内右边的螺旋形石阶可逐层通至塔最顶层,一二层各有26个台阶,三四层各有23个台阶,第五层有21个台阶,六七层各有17台阶,每个台阶高30公分,宽阔65公分;各层均辟有门和通风孔。门为拱形,高180公分,宽65公分;通风孔为长方形,长80公分,宽60公分。各层还辟有一二格空座,系长方形,长120公分,宽80公分,可供游人停放食物和东西。
在塔的最顶端,是重达百余斤的铜葫芦压顶,但现在仅剩一半。那一半到哪里去了?原来,不知何年何月,被雷击去一半。由此,又产生了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相传葫芦里藏着一条久年修炼的泥鳅精,经常在榕江边兴风作浪,残害人畜。时近乡有一后生,为消灭泥鳅精,为民除害,毅然告别老母,到仙山学法,三年法成,回家即施展法术,召来雷公电母,将泥鳅精连同铜葫芦一并击毁,故今仅存一半。

尛佳(2014-11-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