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阳名人录

家乡区县: 江苏省泗阳县

泗阳名人录

人民英雄魏其虎

魏其虎(1914-1947),泗阳县李口镇魏庄(今其虎村)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少有大志,一心报效祖国,为人民做一番事业。在他上中学时,国民党苛捐杂税,逼得民不聊生,他蒙有投身社会,铲除时弊的想法,写下《其虎雨后感》一诗,其中两句是:“革去尘埃现本色,于世再作一番人。”

初中毕业后,又进涟水石湖师范学习。毕业后回县从事教育工作,曾任小学校长、文教科督学等职。

1942年,因战争需要,泗阳县划分为泗阳、淮泗、泗沐三县及运河特区(县级)。魏其虎因才华胆识过人,由文从武,调他为淮泗县吴集区区长,从此开始了他的大智大勇的战斗生涯。

当区长的第一天,魏其虎就发了一次震惊敌胆的虎威。那天,日伪军抓老百姓去筑碉堡,魏其虎与日伪军遭遇,只身难以抵抗,被敌人当作农民抓去筑碉堡了。坏事也能变成好事。当时,吴集区有13个乡,只有3个乡没有伪化,其余都被日伪控制。为了打开局面,魏其虎借筑碉堡的机会,观察地形,了解敌人兵力部署和火力配备情况。当晚,魏其虎脱险回到区公所,立即制订了一个万无一失的战斗方案,带领区队、民兵,不到几个小时,就把敌人的碉堡摧垮了。

这一年夏季的一天,淮阴、码头、陈集据点的日伪军一齐出动,下乡抢粮。魏其虎把区队分成几个战斗小组,留一部分掩护群众藏粮、转移,他自己带一部分人,避实就虚,专捣敌人的老窝。他先冲到码头据点打一阵,随后又到陈集。魏其虎早已摸清情况,陈集日伪军大都下乡抢粮去了,只有维持会头子高四带部分伪军看家。一阵激烈的枪战之后,伪军死的死,伤的伤,剩下几个和高四一头钻到碉堡里不敢露头。日军听到老窝里枪声大作,顾不上抢粮了,立即掉头赶回陈集。这时,魏其虎早已无影无踪了。魏其虎走了,高四和几个伪军仍缩在“乌龟壳”里不敢露头,听见碉堡外有动静,高四以为魏其虎区队又来了,吓得头也不敢抬,连呼:“饶命!饶命!”日本军小队长气得“八格八格”地乱叫,一枪送掉了高四的狗命。从那以后,魏其虎又多了一个外号:“魏老虎”。

1943年7月的一天晚上,魏其虎带着17名区队成员住在赵庄。天刚黑,汉奸团长赵登保就带着一个营的兵力包围上来。17人对付一个营的伪军,悬殊卖在大大,魏其虎想:只能智取,不可力敌。魏其虎区队一面利用熟悉的地形,与敌人展开巷战,一面思考退敌之策。正在情况紧急之时,魏其虎突然命令司号员:“吹调兵号!”调兵号吹过不一会,魏其虎又命令:“吹冲锋号!”

调兵号、冲锋号先后响起,敌人如坠云雾之中,不知魏其虎有多少人马,既不敢进,也不敢退。就在这时,魏其虎把驳壳枪一挥,大喊:“冲啊!冲啊!”17名勇士也齐声呐喊:“冲啊!冲啊!”大家奋勇冲杀,号声、喊杀声与激烈的枪声连成一片,吓得敌人晕头转向,乱作一团,胡乱放几枪掉头就跑。汉奸团长赵登保见控制不住局势,也顺着大流逃之夭夭了。

“魏老虎”虎威大振,1944年被提升为淮泗县副县长。第二年,被调任淮宝县副县长。

1946年秋,淮宝县被国民党军队占领。这年12月1日,他带领县大队配合主力部队,一次消灭国民党在淮宝县的8个乡公所。同年腊月,他又化装成乞丐,到国民党据点内侦察敌情。当晚带领部队打进敌人据点,俘敌12人,缴枪15支。

1947年1月30日,“魏老虎”带领县警卫连在黄集与国民党军队遭遇,敌众我寡,四面被围,在紧急关头,魏其虎命令部队突围。就在这时,他腿部中弹,无法行走。战士们要背他突围,他坚定地说:“不要管我,服从命令,你们快撤,我来掩护!”

战友们突围成功了,战场上只留下了英雄虎胆的魏其虎。

匪徒们伏在地上听不到声,抬头一看只见魏其虎一个人,陡然神气起来了,大声咋呼:“快投降吧!放你回家!”受了伤的魏其虎既未开枪,也没有答话。敌人以为他果真要投降了,便大着着胆子往前走。就在敌人将到面前时,魏其虎两枪击毙了两个走在前面的敌人,同时,他一跃而起,气冲霄汉,大声喊道:“告诉你们,我就是共产党副县长魏其虎!虎落平川被犬欺!狗东西,有种的就上来吧!”说完又连连向敌人射击。

自学成才的人民作家刘溪

刘溪(1927一1968),泗阳县穿城人。父刘须勋(字慕尧)是地方名士,在家授徒。刘溪从父学习,后考人树强中学。1942年,受其兄刘冬(文学家,学者)的影响,弃学参加革命工作。初任穿城区地下交通站长,后改任区文教助理。1946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47年调进淮海报社任新华分社记者,1949年被调任新华社常州分社记者,1950年任江苏省委办公厅秘书,1952年任中共华东局宣传部副科长。后来,多次易职,先后担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上海市委文艺工作委员会文学组组长、上海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等职。

刘溪自幼聪颖过人,有口才。七、八岁时就能将听来的故事加以编造,讲述给左邻右舍听,大家都夸奖他,亲昵地赠他“刘二侃”的绰号。

刘溪虽读书不多,然好学奋进。在淮海报社期间,除到战地采访、写作新闻报道外,还热衷于通俗文艺创作,有小说、散文、诗歌、民间小调等多种形式的作品发表在《新华日报》、《苏北文艺》上,《江苏省革命文艺作品资料选》上收录他的各种文体作品多篇。

刘溪到上海后,以小说创作露于文艺界。上海乃大作家、大知识分子集中之地,他自知读书不多,要想在上海文艺界能立住脚,必须做到两点:一是努力读书,提高自己文学素养;二是刻苦创作,以作品取胜。故将每月津贴,除部分留作生活费接济家庭外,倾其所有,购买国内外名著,日夜攻读,坚持每日写作不辍。1952年至1959年间,先后出版中、长篇小说《大地回春》、《一簇野蔷薇》、《草村的秋天》、《虞姬河畔的烽火》、《九女村》等五部,并发表部分短篇小说、散文。后加人中国作家协会,当选为上海市作协常委。

刘溪自小生长在苏北农村,参加工作后也多在农村,熟悉农村人和事,所以,他选择以农村生活为创作素材,走山西赵树理、王汉石、马烽等人“山药蛋派”的创作路子,故他的作品皆是苏北乡村题材,人物皆以家乡人为模特,语言通俗朴实,生活气息浓郁。为了使其作品适合农民读者,他每部小说初稿完成后,均带回老家,读给老农听,征求修改意见。特别是《一簇野蔷薇》、《草村的秋天》两部小说,初稿写出后,分别回老家两个月,特聘会讲故事又粗通文理的三位老农做顾问,逐字逐句读给他们听,从人物对话到情节安排和故事编织,老农们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还特地访问原型人物,让他对照作品中的人物谈谈是否符合本人的性格和语言特色,常常逗得模特们哈哈大笑。他的小说尚未出版,家乡人已先听为快了。家乡人都说:“刘溪心里装看家乡人,是真正的农民作家”。家中叔侄伯婶也积极主动向他提供故事,使他获得获得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刘溪十分关心家乡事业,对家乡的一点点变化都热情歌颂。1958年,家乡实行旱改水,农民吃上自产大米,他从家书中得知后,便赶回老家。立即写出散文《故乡月下》,发表在文汇报的《笔会》上。

刘溪由于拼命工作和写作,致使患上高血压病,并且日益沉重。1955年,中国作家协会安排他去苏联治病疗养,他一是为国家省钱,二是急于完成手中的作品,便放弃了去国外治疗的机会。

刘溪对家乡父老一往情深。1959年,得知家乡遇灾,农民生活困难时,寝食难安,他带病回家乡调查了解情况。那时,地方干部常吃夜饭,当时大队部设在刘溪家,他不光拒请,还规定全家老少不准沾大队碗边。他的亲侄任大队副业会计,因参加吃夜饭,受到他严厉斥责。回上海后,他向华东局写了一封信,反映此事,华东局批示中共江省委查处,后中共泗阳县委成立专门小组调查处理,连自己的亲侄儿也被撤了职。

1962年,他到无锡治病,与其兄刘冬相会太湖,言谈中,预料病重难以治愈,表露去世后想葬于家乡爱国之意。1968年6月17日晚,刘溪拒绝两个“造反派”逼迫他写某人证明材料,心情激愤难平,于18日晨突发脑溢血,并发心肌梗塞,抢救无效病逝,终年41岁。1975年,中共泗阳县委研究决定,将他的骨灰从上海搬回泗阳爱园,以实现其愿望。1980年6月18日,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出版局与泗阳县委联合为他补开了追悼会。著名作家刘金、峻青、杜宣、王士菁等皆为治丧委员会成员,著名学者丁景唐任治丧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八大出版社,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四川、江苏、河北等10多个省市作协都发来唁电并送了花圈。

谁看见我的小熊了(2014-11-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