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家乡区县: 泰州市姜堰区

(一) 秦汉及两晋南北朝 溱潼古时临海,夏商时属扬州,土地肥沃,水草丰茂, 麋鹿成群,农民“不耕而作”,出产的稻米“状如大麦”,田曰“鹿陵田”,米为“禹余粮”。汉唐时代这里盛产“海陵红粟”,俗称“桃花米”。据汉书记载:“吴有海陵之仓,仓为吴王濞所建”。此外吴王刘濞还利用东海海水煮盐,并在海陵建太仓。唐代骆宾王有“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史称“转粟西向,陆行不绝,水行满河,不如海陵之仓。”镇西至今尚存“古海陵仓”遗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曹操令徙,梁陈之际稍见繁华。   (二) 唐宋时期 唐代时期,这里水草丰茂,土质膏粘,人们以捕鱼织蒲、制砖和打编线为业,农作物天种人收。百姓为逃避兵役,隐居于此。据《补晋兵志》所载,从这里曾查出隐户万余,“以充军实”并建立了“隐户为兵的制度”。
  唐《李符墓志》铭所载:“青蒲东临吴渚,北傍秦泓(秦泓即今溱潼)遂家焉”。此时溱潼地区人烟已开始稠密。 唐贞观年间,李世民派尉迟恭建筑海陵城,在溱潼烧制砖瓦。
  五代时期,宗教活动兴起,溱潼地区兴建了“绿树禅院”,前后共四进,并东西寮房数十间。 五代时期,梁昭明太子礼拜镇南郊天目山。
  宋咸淳年间,在镇南郊兴建“水云楼”、“寿圣寺”。
  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范仲淹修“捍海堰”,史称“范公堤”,至今尚存。 岳飞任通泰镇抚史时“军驻秦潼村”。
  宋建炎年间,张荣、贾虎率义兵与金兵转战南下,与敌相遇于秦潼村,遂引兵佯败,获胜于缩头湖。 宋文天祥也曾在此征战,并赋前后绝命诗。

  (三) 元明清时期 元末张士诚在白驹场率民起义,娶镇东郊青蒲角女为妻,世称“青蒲角上出皇娘”。
  明洪武初年,大批移民从苏州迁入。

  (四) 民国时期 1945年10月解放区溱潼县成立。
  解放前夕,溱潼有浴室5家、饭店20多家、旅馆10多家、商店100多家,陆陈行80多家,手工业、自然行业作坊100多个,从业人员500多人。由于“和平军”在这里筑土围子,在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畸型繁荣后,经济开始回落。
  解放以后,经济开始复苏,人民安居乐业。
  改革开放以来,溱潼地区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2年全镇完成GDP3.5亿,人均9600元,完成社会总产值8.2亿,农民人均收入360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7600元。1998年人民生活已达到小康水平。

 

橘话(2014-11-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