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吃俗称茶食或“碰头食”,最早屈原就有过描述,足见其历史悠久。北京小吃可分为清真、汉民、宫廷三大系列,制法丰富蒸、炸、煮、烙、煎、爆等,品种繁多约有百十样,舒乙先生将北京小吃称之为“小吃大艺”。以下是部分最著名的北京小吃:
1、爆肚儿
水爆羊肚简称爆肚儿。一个羊肚子分为六样:肚领仁、肚板儿、葫芦儿、馓丹、蘑菇、实芯儿。爆肚儿的火候最要紧,要脆要嫩。作料是:香菜、葱花、芝麻酱、酱豆腐、辣椒油、蒜泥、卤虾油、韭菜花、酱油、醋,和吃涮羊肉用的作料相同。
2、门钉肉饼
清真教羊肉馅饼的一种,个儿比馅饼略小,可是比馅饼厚,四周也全得烙。烙得了,鼓鼓的像城门上的钉子,所以叫门钉肉饼。
3、褡裢火烧
有荤素两样儿。外边有卖的,也有在家里自己做着吃的。这种长方形的火烧互相粘连在一起,就像旧时装钱物的“布褡裢”,故名褡裢火烧。其味道与馅饼差不多,只是形状不同而已。
4、螺蛳转儿
半发面抻成细条,搁芝麻酱与花椒盐儿,盘在一起,如螺蛳状,把它摁平了,先在铛上烙,后在码道烤。烤好后外面脆里面暄。当天售不完的螺蛳转儿再烤一两次,叫“干蹦儿”,用手一拍就碎,吃着蹦焦酥脆。
5、驴打滚儿
即豆面儿糕。黄黏米面蒸熟后,在案板上摊开摁平,裹上红糖或豆沙馅一卷,再滚上炒熟了的黄豆面,吃时浇黑糖桂花水。至于为什么叫“驴打滚儿”,有一种解释是:毛驴打滚之后,地上即有一块一块的“肥料”,形状、颜色都和此豆面儿糕相似。
6、豆汁
粉房中水磨绿豆制粉条或团粉时,把淀粉取出后,剩下来淡绿泛青色的下脚,经过发酵后再熬熟,就是豆汁儿。 豆汁儿最早分甜、酸、酸甜三种。当天做成的豆汁儿是甜味,放到第二天,就变成酸甜,第三天则只酸不甜。 据单好豆汁儿这口儿者称,一碗豆汁儿加上一碟儿辣咸菜丝儿,占了五味中酸、辣、甜、咸四味,独没有苦味,是为人生的期盼。豆汁儿还有个孪生兄弟:麻豆腐,是制豆汁儿时的豆渣,可以加羊尾巴油、青豆嘴儿、腌雪里红炒熟,泼辣椒油,喜爱这一口儿的北京人也颇多。
7、栗子面窝头
传说这一宫廷小吃品种是慈禧太后当年吃过的小窝头,做小窝头用的是好的新玉米面,过细箩,再掺上好黄豆面,蒸的时候加桂花白糖,吃着又暄又甜。一斤面要蒸出一百个小窝头才够“小”。
8、芸豆卷
芸豆卷本是民间小吃。据传清光绪年间一个夏日,慈禧太后偶尔听到红墙之外有铜锣声和吆喝声,随问是做什么的,并唤来卖货人,品尝了他的芸豆卷,觉得好吃。于是将此人留在宫内为她专做小吃,芸豆卷也就成为清宫御膳珍品。
天下的美食在这里汇集,体会美味,懂得内涵,在吃中感受文化的魅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