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苏州

家乡区县: 江苏省吴中区

蒋宏坤认为,美丽苏州是一种和谐、幸福,需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然后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作为江苏省唯一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始终走在全国前列。2012年,全市农村集体经济继续壮大,集体资产突破 1200亿元,村均收入达到5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全面并轨。2012年,苏州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群”的目标,通过实施经济社会发展城乡一体规划,生产方式改革城乡一体推进,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完善,社会保障城乡一体统筹,生态文明城乡一体提高,群众文化生活城乡一体繁荣,基层党建工作城乡一体加强,文明创建活动城乡一体联动,整体推进城乡文明一体化,努力打造具有高效能的基础设施、高水平的管理体系、高质量的生活环境、高效率的合作分工、高品位的城乡文化、高素质的公民思想道德的文明城市群。

  包容、开放,是苏州的城市性格。好的就业机会和待遇,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扎根苏州。据统计,苏州外来人口已达600多万,成为深圳之后的全国第二大移民城市。因为,在工资福利方面,苏州设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在全国位于前列;在子女受教育方面,苏州把解决新市民子女入学纳入本地教育发展规划,全市新市民子女均能接受义务教育。在社保方面,苏州已将新市民就业管理服务纳入统筹城乡就业工作中,新市民凭身份证即可享受免费职业介绍以及免费就业培训,并与本地职工同样参保享受同等待遇。

  不论是老苏州、新苏州,还是洋苏州,和谐、幸福,是他们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共同感受。到美术馆看画展、去古戏台品昆曲、在图书馆听讲座、来农家书屋读科普书,在露天广场自娱自乐……文化惠民活动无缝对接百姓生活,苏州成为国家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市。

  数据显示, “十一五”期间,苏州市各级财政投入资金52亿多元,新建、改建各类文化设施超过72万平方米。苏州博物馆新馆、苏州文化艺术中心、苏州演艺中心、苏州美术馆新馆、苏州文化馆新馆、苏州名人馆、苏州评弹学校新校等文化设施先后建成启用,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城乡一体化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在全省率先实现镇(街道)文化站、行政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建设全覆盖。

  苏州历来重视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这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城乡遍布着从数量到质量都居于全国同类城市前列的历史传统建筑。近两年,苏州市委市政府启动了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工程,古城区老宅子保护修缮试点工程,古城墙保护修复工程等,在古城保护和历史传统建筑保护利用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令世人瞩目。

  “对一座城市最好的认同,是文化的认同,对一座城市最好的融入,是文化的融入。”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蔡丽新说,苏州正在打造“家在苏州”品牌,建设文化兴盛之家、文明和谐之家、创新创业之家、开放包容之家和宜居幸福之家,让老苏州人更爱苏州,让新苏州人更融入苏州,让洋苏州人更亲近苏州,让更多的人共享、共筑精神家园。

蒋宏坤认为,美丽苏州是一种和谐、幸福,需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然后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作为江苏省唯一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始终走在全国前列。2012年,全市农村集体经济继续壮大,集体资产突破 1200亿元,村均收入达到5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全面并轨。2012年,苏州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群”的目标,通过实施经济社会发展城乡一体规划,生产方式改革城乡一体推进,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完善,社会保障城乡一体统筹,生态文明城乡一体提高,群众文化生活城乡一体繁荣,基层党建工作城乡一体加强,文明创建活动城乡一体联动,整体推进城乡文明一体化,努力打造具有高效能的基础设施、高水平的管理体系、高质量的生活环境、高效率的合作分工、高品位的城乡文化、高素质的公民思想道德的文明城市群。

  包容、开放,是苏州的城市性格。好的就业机会和待遇,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扎根苏州。据统计,苏州外来人口已达600多万,成为深圳之后的全国第二大移民城市。因为,在工资福利方面,苏州设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在全国位于前列;在子女受教育方面,苏州把解决新市民子女入学纳入本地教育发展规划,全市新市民子女均能接受义务教育。在社保方面,苏州已将新市民就业管理服务纳入统筹城乡就业工作中,新市民凭身份证即可享受免费职业介绍以及免费就业培训,并与本地职工同样参保享受同等待遇。

  不论是老苏州、新苏州,还是洋苏州,和谐、幸福,是他们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共同感受。到美术馆看画展、去古戏台品昆曲、在图书馆听讲座、来农家书屋读科普书,在露天广场自娱自乐……文化惠民活动无缝对接百姓生活,苏州成为国家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市。

  数据显示, “十一五”期间,苏州市各级财政投入资金52亿多元,新建、改建各类文化设施超过72万平方米。苏州博物馆新馆、苏州文化艺术中心、苏州演艺中心、苏州美术馆新馆、苏州文化馆新馆、苏州名人馆、苏州评弹学校新校等文化设施先后建成启用,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城乡一体化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在全省率先实现镇(街道)文化站、行政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建设全覆盖。

  苏州历来重视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这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城乡遍布着从数量到质量都居于全国同类城市前列的历史传统建筑。近两年,苏州市委市政府启动了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工程,古城区老宅子保护修缮试点工程,古城墙保护修复工程等,在古城保护和历史传统建筑保护利用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令世人瞩目。

  “对一座城市最好的认同,是文化的认同,对一座城市最好的融入,是文化的融入。”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蔡丽新说,苏州正在打造“家在苏州”品牌,建设文化兴盛之家、文明和谐之家、创新创业之家、开放包容之家和宜居幸福之家,让老苏州人更爱苏州,让新苏州人更融入苏州,让洋苏州人更亲近苏州,让更多的人共享、共筑精神家园。

邓玲(2014-11-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