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草塘戏楼只有150平方米,如今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大戏楼拔地而起。经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记录认证,该戏楼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高、占地面积最大的木质结构戏楼。 戏楼里82岁的蒋兴华等老人找到了记忆中的戏班元素:魁星、武神,讲述着征战的命运故事;九狮过江的雕刻则传承着农耕文化的历史典故。大戏楼的格局颇为独特,正反各有一个戏台,环绕四周的一楼木椅和二楼雅座,像极了当年最初的戏楼造型。
蒋兴华住在草塘镇老街的木楼老宅里,堂屋悬梁下,老人保留的泛黄旧照,记录了一个世纪来,川剧在这里的前世今生:民国初年,草塘作为贵州重要的古驿道,镇上人口约有三分之一都来自巴蜀一带。商贾发达的集市,那时便组建起业余川剧团,起名“英杰乐社”,同时大伙出资修建草塘第一座戏楼,占地百余平方米。
真正让草塘川剧走上正轨的,是在10年后,一支专业川剧大戏班进驻草塘,演了两三个月。他们坐船到乌江边,商家凑钱用轿子把剧团演员抬来,可比官老爷都威风。
《铡美案》、《梁祝》被演绎得栩栩如生,儿时的蒋兴华和小伙伴马邵全、鄢安荣,是众多草塘孩童里,最认真听戏的,唱念做打的一招一式,已深深吸引着这帮孩子。
后来,在大戏班的指导下,草塘成立了“草塘川剧俱乐部”,后来,蒋兴华成为这个俱乐部的团长,鄢安荣到剧团学戏后成为主角。但此时的草塘,已没了商贾繁荣的景象,受战争影响,蒋兴华们维持川剧团运营举步维艰,除了保管好十多年前从巴蜀购进的锣、镲、铂外,破损的戏服没了光鲜,他们用报纸和书刊“缝制”戏服,浆糊粘不好,就在折纸工艺上下功夫,实在不行,就用粗布编成图案。
条件虽然简陋,但草塘人欣赏川剧的热情却持续高涨。每逢重大节日或旅游旺季,舞台上都会上演傩戏、川剧、京剧等表演。品茶看戏,现已成为当地人最喜欢的休闲方式。
在瓮安草塘镇猴场会议遗址对面,一座徽派草塘大戏楼令人感觉新奇。原来,草塘曾是黔中文化中心和历史文化重镇,形成了红色文化、商贾文化、龙狮文化、土司文化,以及融合了川、滇、湘、黔民族民俗文化,由此在当地产生了古邑大戏楼、黔山进士楼、内阁中书第、土司衙署、湖广会馆等古建筑,集中了瓮安古建筑的全部精华,也凝聚了瓮安历史文化的精粹。其建筑规模之宏伟,建筑工艺之精致,文化底蕴之丰厚,历史内涵之精深,令人震撼。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