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县位于山西省西部,吕梁山西麓,隶属于山西省吕梁市。东邻离石,西滨黄河,北接临县,南邻中阳、石楼,是黄河沿岸城市之一。柳林县总面积1287.29平方千米(2011年),辖15个乡(镇),257个行政村,人口32.76万人(2011年)。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5℃,年降水量472.3毫米,无霜期平均为199天。柳林县城所在地柳林镇始兴于明,鼎盛于清,因商贾云集、物贸繁盛而享有“小北京”的美誉。
柳林县春秋时为晋国领地,战国归属赵国边邑离石。秦时属太原郡。汉时置西河郡。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柳林县分属离石、蔺、隰城等侯国。元朔四年(前125年)置西河郡,属之。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废西河郡,并入太原郡。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复置西河郡,西晋时西河郡改为西河国,柳林县分属西河国辖下的离石、隰城、中阳三县。北朝时期,北齐置西汾州,北周大象元年(579年)西汾州下设定胡郡,置定胡县,郡县治所皆在今孟门镇,柳林县大部分属之。后西汾州改称石州。隋大业元年(605年),石州改为离石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复称石州。武德三年(620年)置西定州,治所在今之孟门镇。贞观二年(628年)废西定州,改定胡县为孟门县,县属石州。贞观七年(633年)废孟门县,置孟门镇。贞观八年(634年)废镇,复置定胡县。北宋时期,柳林县先属石州,后属晋宁军。金时县境大部属石州治下的孟门县。元朝初年,孟门、方山二县并入离石,柳林县分属离石、宁乡二县。明初离石县并入石州,隆庆元年(1567年)石州改称永宁州,属之。明代后期,属山西太原府治下永宁州。清朝时期,柳林县分属汾州府治下的永宁州、宁乡县。民国元年(1912年)柳林县境属山西省,民国三年(1914年),永宁改称离石,宁乡改称中阳,今县境隶属未变。民国二十六年(1937),山西省划为七个行政区,离石、中阳属第四行政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1月,离石县抗日民主政府在蛤蟆塌(今孟门镇石安村)成立,柳林县属晋西北抗日民主政权之山西省第二游击区行政公署四专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中阳县解放,柳林县境仍分属吕梁地区四专区辖下的离石、中阳两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离石、中阳改属三专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2月,离石、中阳改属晋西北行政公署。9月,离石改属兴县专区,中阳改属汾阳专区。1951年,中阳县改属兴县专区。1952年7月,离石、中阳改属榆次专区。1954年7月,方山县与离石县合并为离山县。1958年11月,离山、中阳两县合并,复称离石县。1959年9月离石、中阳分治,柳林县又分属离石、中阳两县。1971年4月,从离石县西部划出柳林等1镇13个公社,从中阳县西部划出公社组建成新的离石县。5月离石县革命委员会移驻柳林镇,7月5日正式定名为柳林县,隶属吕梁地区。2004年5月起属吕梁市。
柳林县交通便利,307国道横贯县域中部。孝柳铁路西起本县穆村镇,东接同蒲线孝西站,青银高速公路与大运高速公路、太旧高速公路连接。太中银高速铁路和山西中南部出海大通道铁路途经柳林,正在建设中的吕梁机场距柳林县仅30公里。沿黄干线路、沿黄旅游公路纵贯柳林县。柳林县行政村油路水泥路通畅率达到100%,形成了“四纵六横”的县域大交通网络。与此同时,电力、电信等城乡基础设施发展迅速,通讯网络覆盖全县。
柳林县有著名的特色小吃:芝麻饼、碗团、孟门“熬”。芝麻饼:以其香酥的特色而誉满秦晋,成为人们访亲问友的必备佳品。它选料讲究,工序复杂,工艺精湛,十分讲究色、香、味形,在全国饼类中独具特色。因其饼面遍撒芝麻,故而得名。 碗团:是荞麦制品,营养丰富,食用简便,口感极佳,是驰名秦晋的一种物美价廉的风味小吃。因其用小碗蒸,熟后晾晾,可以从碗中脱下,故而得名。 孟门“熬”:是一种经济小吃,做起来又很方便,通俗地讲就叫豆腐熬饼子。与隔河陕西的“羊肉泡馍”有相似之处。放锅内一起熬片刻,浇几滴香油盛在碗内,就可以上饭桌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