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记性也不好了,讲得不好你们莫要见怪啊!”在五里牌干休所一间小会议室内,95岁高龄的老红军罗圩政还没坐下,就忙不迭地对记者说。罗老的这番话,实在是过于谦虚,看到老人家特意换上的新衬衫,记者就知道他绝对是有备而来。
罗圩政小时候家里十分贫困,既没田也没地,就连用来居住的土屋都是租了别人的。因为缺吃少穿,罗圩政六个兄弟姐妹中有三个刚出生便夭折了。8岁时,小罗圩政就懂得了家里的艰辛,成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年纪稍长,罗圩政便到地主家里做了长工。“那时候我每天天没亮就要起床,找足够吃一天的野菜和草药,留给九十多岁的爷爷和卧病在床的母亲。然后赶到地主家,一做就是一整天,没有休息,有时候还要赶夜工。就这样干了三年,地主才开始给我工钱。”罗老回忆起幼时的艰辛,仍不免一声长叹。
1933年,红军来到了罗圩政的家乡四川阆中,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给穷苦农民分田分地,深得人心。红军开始在罗圩政老家招兵的第一天,就有600多人报名,22岁的罗圩政也去了,并幸运入伍。
就这样,罗圩政带着当长工时攒下的一块大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对于过草地的经历,罗圩政印象最深的就是“饥饿”两个字。野菜吃完了吃草根,草根吃完了吃草鞋,草鞋吃完了就只能吃系在腰上的皮带。罗老边说边比划着:“把皮带洗得干干净净,切成一个一个细条。可是还是难吃啊,煮又煮不烂,嚼也嚼不动。烧焦了吃到嘴里一点味道也没有。”可是不管怎么饿,罗圩政揣在怀里的那一块大洋从未动用过。有一次,罗圩政七八天没吃东西,饿得头昏眼花。正好部队到达一个集镇,看着小摊上诱人的白面饼子,罗圩政硬是从旁边走了过去。“一个饼子就要一块大洋啊,我就是饿死,也不能吃。”
越往后走,部队物资越来越匮乏。“同志们,你们谁还有钱,就先捐出来,以后部队会还给大家。”部队首长召集大家开了个会,罗圩政当场捐出了揣了很久的那块大洋。
草地的气候无常,一天要下十几次雨,道路十分泥泞,罗圩政和他的战友们每天都像“泥人”一样,浑身都是泥巴。太阳一出来,罗圩政就赶紧把沉重的泥衣脱下来,在泥水里洗一遍。可衣服刚晒干,雨又来了。“我就这么一件衣裳,不洗会很快变破,洗吧基本上又是白费劲。”罗老提起这段往事,笑着对记者说。
到了过雪山的时候,这一件单衣能起的作用就微乎其微了。到了晚上,身着单衣的罗圩政和战友们更是觉得寒意难挡。后来,大伙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雪山脚下一般都会有树,他们把树砍下来,叶子就铺在地上当床,树枝就用来烧火取暖。提起这些,罗老神情十分凝重:“下大雨时,这个办法就失效了,大家只能靠在一起,相互取暖,这样的情景让我终身难忘啊!”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