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贡品--沁州黄

家乡区县: 山西省沁县

沁州黄小米是沁县三宝之一。从清朝康熙年间进入皇宫成为贡米,历经300年品质不衰,享誉华夏。沁县小米 - 历史

小米被尊为五谷之王,自神农氏炎帝尝百谷兴稼穑以来,小米就一直陪伴着中华民族走到今天。    山西则是小米的故乡。早在新石器时器,山西的黍(粟)作农业就发达起来,“晋人以吃粟为大宗”,至今,仍是当地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谷子(未脱皮的小米)性寒喜阳,适宜在地势高燥,土质偏碱,气候温和,风速较大,温差明显的地域生长。晋东南大部地区丘陵起伏,海拔在1100米~1200米,土壤红白相间,是生长谷子的优势区域。据《山西小米研究》载,太行山以西、太岳山以东的地区,历来是山西小米的主产区,也是优质小米生长的地方。    沁县古称沁州,地处浊漳河源头,平均海拔1100米,是上党北部著名的耕读之乡,也是著名的小米之乡,传统贡米沁州黄就出产于此。    沁县三大宝:“鸡蛋、瓜子、吴阁老。”这是山西沁县民间美誉当地三大名产的顺口溜。沁县的鸡蛋,个大皮红,黄少清多,营养价值高;南瓜子则个大仁满,含油量高,确实称得上“宝”。“沁州黄”小米在1919年参加印度国际博览会便饮誉海外,在国内连续被评为一级小米,获“全国最佳小米”称号。    沁县小米生产历史悠久,最早可以上溯到1万年前,炎帝神农在这里开辟了第一块农业试验田,当地至今保留着很多生动的传说。而进入文献记载的,早在《汉书》中已有清晰表述,“羊头山世糜谷,沁水所出”,“羊头山黍以定黄钟”,纵横沁县西境的羊头山生产的“黑黍”,在汉以后的历代,都是朝廷修制“度、量、衡”的标准器物。2008年在沁县段柳村出土的汉墓中,发现2000多年前的谷子,说明谷子是当时普通百姓的主要食物。

沁县小米 - 传说

小米“沁州黄”为什么叫“吴阁老”呢?这里还有一段传说。    相传在明代时,沁州檀山一带有座古庙,庙里住着几位和尚,生活清苦,免不了忍饥挨饿,他们看见庙周围的土地荒芜,    就开垦出来,种上了糙谷。经过几年的精心栽培驯化,糙谷发生了神奇的变化。这种谷子,色泽蜡黄,颗粒圆润,状如珍珠,晶莹明亮。煮成饭后松软可口,味道清香,越嚼越香,遂起名为“爬山糙”。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保和殿大学士吴典,沁州人士,人称“吴阁老”。在衣锦还乡时,听说“爬山糙”品质极佳,状似金珠,熬稀饭锅边不挂米粒,蒸饭、切饭香甜味美。    为了证实传言,便亲自到檀山庙内品尝,方知名不虚传。当时他嫌“爬山糙”名字不雅,便称之为“沁州黄”,在还朝时还带了一些小米献给康熙皇帝。康熙食后,大加赞赏。这样“沁州黄”便成了年年向皇帝进贡的珍品。因吴阁老使“沁州黄”名扬朝野,久之,“吴阁老”也就成了“沁州黄”的代名词。

沁县小米 - 特色

“沁州黄”是一个特殊品种,与一般作物宜种在肥沃土地不同。“沁州黄”之前只长在沁县次村乡檀山、王朝、石料、钞沟、东庄等10多个自然村。把“沁州黄”引种到外地种植时,第一年尚有“沁州黄”的特色,第二年便会变种。据化验分析,这一带属含碎料浆石的深褐色粘性土壤,耕种时既不能施磷肥,又不能施氮肥,否则就会减产。

沁县小米 - 营养

“沁州黄”不但煮饭味美甜香,营养价值也高于一般小米。当地百姓称其为“金珠子”,并且有一句民谚:“金珠子,金珠王,金珠换不来沁州黄。”经山西农科院谷子研究所检验分析,“沁州黄”脂肪含量高达4.22%,比一般小米高l%~2.5%;可溶性糖类的含量为1.6%,也非普通小米可比;蛋白质、脂肪含量均高于一般大米、白面;其粗纤维含量则低于其他粮食品种。

据分析,“沁州黄”得益于独特的气候、土质。沁县地处太行山深处,古语云:“万峰环列,气候早寒。”也就是由于这特殊的地理、气候,特别适宜于谷子的生长发育,因此“沁州黄”才谷香味浓,植物脂肪、可溶性糖类、粗纤维、蛋白质含量均高于普通小米、大米等。

岁岁清明lyt(2014-11-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