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产,已经有悠久历史。在冬闲、逢年过节的时候,亲人和朋友总是热热闹闹聚集在一起,小孩更是急不可待,看着热腾腾、香喷喷的麻糍 ,都抢着、争着要。
诸暨的孩子一定听过麻糍被的故事 :妈妈给懒小孩做了一床麻糍被子然后有事出门几日,回来的时候懒小孩已经死了,因为他吃了能吃到的部分,别的部分他太懒,没有吃到…
做麻糍得先将糯米浸泡在水中,待胀足后淘尽沥干、上蒸桶蒸熟后,放在石臼内捣烂成团后起舂,再趁热拉成厚薄相当的粉团,然后嵌以馅。做清明麻糍时间迟早因用场而异。要上新坟的最早,春分后三天就要做了。
做麻糍时需要一定的人手和劳力。因此,常常与兄弟叔伯或邻居相约在一起做。大家分工合作,各献身手,既忙碌又闹热。年轻力壮的男子在轮番用捣杵(有檀树和石头两种)用力捣麻糍,还有一人专门负责在捣的时候掭麻糍,捣的人大汗淋漓,掭的人热得不时发出咝咝声。主妇和帮忙的女人们也在张罗着烧火上蒸,准备好摊麻糍用的团背(竹笾)、面板以及调理好馅等。在这里最凑热闹的主角要算是小孩子,他们硬是挤在一起围在石臼边看热闹,等着吃热麻糍。年纪大一点的长辈也大多在那里,抽着烟,喝着茶谈笑风生……
用来嵌麻糍的馅种类不少。有豆沙、豇豆、油麻等,还可以根据个人口味用咸菜馅或其它混合馅,也有将山里的棉花青(诸暨称艾)预先剁成碎末捣进去做成青麻糍的。麻糍的吃法也很多,可油煎、可火烤
麦花
麦花 (又叫巧果),巧果是传统产品,它很有特色的,以芝麻为制作主料,烹饪技巧以为主。
巧果是糕点中的传统产品,民间常以“七曲八弯”来形容“七巧”的形状。江浙一带有这样的习俗,即新婚妇女在农历七月初七(俗称巧日)走娘家时,都从娘家带些巧果回来送给丈夫。因此,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前后乃是巧果的生产旺季。
乞巧节吃的巧果也叫做“巧饽饽”,通常是用模子刻出来的,做成既可观赏又能食用的小面食。这东西多半都呈几何图形的,上面还有各种很精美的吉祥图案花纹。比如经常见的就有莲蓬、桃子、老虎、狮子、猫咪、猴子、大公鸡、小猪、鸣蝉等。放铁锅中烙熟以后,用红线绳加了秸草支撑着串起来,下头缀上一点彩色穗子。有十几个巧果弄成一串,挂在墙壁间或者小孩的脖子上,作为装饰品或是零食。据说吃了这样的巧果,孩子们就心灵手巧了。果真是否这样大概无所谓的,重要的只不过是一种风俗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