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宋绣

家乡区县: 睢阳区

商丘是中国六朝古都,古称宋国、宋城、宋州,是两宋王朝的发源地。[1] 今别名为宋城、宋州。因此商丘当地所产手绣称“宋绣”。

宋绣是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刺绣工艺。宋绣与汴绣齐名,素养有国宝之称。以绣历史名画著称,在中国汉族刺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以绣工精致,针法细密,图案严谨,格调高雅,色彩秀丽而著称。唐宋时代就有以宋绣为主的手工艺品,建国后,传统的刺绣工艺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机绣和手绣在五十年代中后期曾为天津口岸加工出口商品。

北宋时期,皇宫设有“文绣院”,聚集三百多名绣女专为皇帝王妃、达官贵人刺绣服饰和绣画,所以宋绣亦被誉为“宫廷绣”或“官绣”。当时皇帝的龙袍,官员的朝服、乌纱帽、朝靴皆为宋绣精品。据明代屠龙《画笺》所载:“宋之闺秀书,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其用绒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故眉目必具,绒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交书更佳,女红之巧,十指春风,回不可及”,展示了北宋宋绣在历史上的丰采。

据《管子轻重甲》记载,商汤时,夏桀骄奢淫逸,残害忠良,仅女乐就有3万人,而且“无不服文秀衣裳者”。为了削弱夏的力量,商汤采用大臣伊尹的策略,命令自己部族的妇女日夜赶制“文绣”,用来换取夏人的粮食。通过发展商业贸易,商族的粮食日益增多,国力日渐强盛,最后一举灭夏,建立商朝,宋绣即发源于此时。北宋时,宋绣曾风靡汴梁,与汴绣齐名,畅销全国。近现代的抽纱刺绣产品,织工细致,技术精湛,图案美观,色彩素雅,手感柔软。商丘刺绣又分手绣和机绣,其品种又分刺绣、彩绣、平绣、勒绣、刁平绣等。主要产品有生丝台布、刁平绣、棒锤花边、归德花边、万丝绸被面、富丽丝台布、礼拜帽、勾针衣、窗帘、盘垫、床罩及各种装饰品1600余种。商丘市工艺美术厂生产的麻布、银边台布,获河南省1985年优质产品奖。商丘市抽纱工艺总厂生产的勾针台布和马甲式喇叭裙,1984年获河南省轻工产品优秀奖。商丘抽纱制品已成为河南省重要出口商品。它以绣工精致,针法细密,图案严谨,格调高雅,色彩秀丽而著称,早在宋代就已驰名中原。据记载:北宋时期(公元960-1127年),皇宫设有“文绣院”,聚集三百多名绣女专为皇帝王妃、达宫贵人刺绣服饰和绣画,所以宋绣亦被誉为“宫延绣”或“宫绣”。当时皇帝的龙袍,宫员的朝服、乌纱帽、朝靴皆为宋绣精品。据明代屠龙《画笺》所载:“宋之闺秀书,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红细密,不露边缝,其用绒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故眉目必具,绒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交书更佳,女红之巧,十指春风,回不可及”,燕尾服示了北宋宋绣在历史上的丰采。据《东就梦华录》载:汉族民间刺绣极为兴盛,到处“绣帘相拓、锦绣交辉”,宋代宋绣工艺达到鼎盛时期。

宋绣的发源:在“锦绣襄邑”中寻觅宋绣的身影

关于宋绣的文字记载,“襄邑”是今商丘市睢县的别称,为东汉地名,古属兖州陈留郡。襄邑处在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非常利于桑树生长,这为襄邑丝织业的极度繁荣提供了极其适宜的自然条件。许慎《说文解字》中“锦”字,就是“襄邑织文也”。可见汉代的锦,在襄邑出产之富。据说,东汉明帝率领大臣祭天地,穿的都是五彩花纹的服装,这是陈留郡襄邑献给皇帝的贡品。
中国养蚕业早在6000年前就有了。在4000年前,不仅能养蚕,还能缫丝,并能织出最原始的帛。到了商代,作为手工业的蚕丝业已相当发达,不仅在织帛技术上有很大改进,品种也增加很多,丝织品此时得以高度发展。襄邑(今商丘市睢县)所产的美锦,到春秋战国时期已驰名遐迩,且在工艺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作为三商之源的商丘,商人、商业上的贸易,不会仅仅是农副产品,织锦、布匹也应在交易之列,甚至是将养蚕、缫丝、织锦技术一并传播出去。作为春秋战国宋国国都,宋国为庄子、墨子、惠子等众多先贤故里,孔子祖籍。商文化、宋文化的丰富,商宋文明的博大,由商丘这块高地传向四面八方。
能将这一成就呈现出来的,是一幅《璇玑图》,841个字织在8寸见方的锦上,用文字织成回文诗,无论反读、横读、斜读、交互读,退一字读,迭一字读,均可成诗。可以读成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诗1000多首,才情实在妙极。
据《晋书》记载,创作这幅《璇玑图》的东晋前秦女子苏蕙,今陕西兴平人,善属文,其父苏道质做陈留令,她随父在陈留襄邑住过。由此可推想其在织锦之乡必学得一手织锦技艺,绣得令人叹为观止的《璇玑图》,也就不足为怪了。
西晋时辞赋作家左思的《魏都赋》里,提到北方名产有“锦绣襄邑,罗绮朝歌,绵纩房子,缣总清河”。如此有地位、有影响的襄邑锦绣搭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这是极有可能的。我们是不是能够这样推想,在“锦绣襄邑”辉煌的行进中,有一个影子随时可以呼之欲出,那就是宋绣。

小坤哥的救赎(2014-11-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