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三省“紫荆关”

家乡区县: 南阳市新野县

  紫荆关,听名字很容易想起那漫山遍野的紫色荆花,据说清朝初年时这里确实如此。如今,时过境迁,这个一脚踏三省的历史文化古镇,依然充满了诗意和浪漫。民风淳朴,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虽然历经沧桑,但始终保存着古色古香的古镇风貌。

紫荆关历史及文化

  荆紫关镇形成于唐,兴盛于明清,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成语“朝秦暮楚”充分说明了它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古称“豫之屏障”。

  荆紫关曾是王莽篡权、追杀刘秀时刘秀出逃过关之处,是陕鄂豫三省要冲,素有“鸡鸣三省”之称。
荆紫关古镇是河南省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为唐代(618-907年)后期形成的商业古街,坐落在丹江岸边。巍巍荆紫关,背负群山,下临清流,“西接秦川,南通鄂渚”,它凭着优越而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历代贾客竞商云集和兵家逐鹿之地。

  现存古代建筑有:荆紫关古街道、关门、山陕会馆、禹王宫、平浪宫、万寿宫、法海寺、清真寺、一脚踏三省碑亭等。荆紫关古建筑群,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提供了实物资料,1987年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紫荆关旅游资源

  重点开发项目有清代一条街、一脚踏三省界碑、法海寺、罗汉洞四个景点。那里不仅有古码头、古建筑、古街道、古雕刻、古壁画、古彩绘,而且,在闻名遐迩的清代五里长街上,还保存着明清时代房舍2200多间和店铺700多间,街心树有“三省友谊碑”。全长5华里的清代一条衔,700 余间明清建筑错落有致,古香古色;沿丹江河而建的吊脚楼更具江南情调;规模宏大的山陕会馆、平浪宫等古建筑群向人们展示着昔日的辉煌;竹海密林中的千年古刹法海寺(又名大寺)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周围有鬼斧神工的溶洞群,清幽神秘的八龙泉,悬崖绝壁上的千佛洞、万佛洞,佛光照垂帘等胜景多处。气候宜人,风光旖旎。

奇地奇事:“飞地“部落

  荆紫关还有一块独特的“飞地”也是国内少有的奇观。这块“飞地”,就是深藏在三省交接地带深山中四周与河南不沾边的荆紫关镇石槽沟村,石槽沟村像神话中的飞毯一样“飞”到湖北境内。 “飞地”就是怪,从《荆紫关地图》上看,石槽沟村就像是从大陆上“飞”越过琼洲海峡的“海南岛”,越过河南与湖北的交界线数公里,孤零零地“飞”到湖北的心脏。不同的是,海南岛的四周是海洋,而石槽沟村的四周却全是陆地。站在村头的山岗上放眼望去,村子尽收眼底。石槽沟村在地图上像个岛屿,属于长椭圆形状。但在地面上,其地貌则像其名字一样,倒像个硕大的石槽。问起整个石槽沟村的土地面积,村支书说大概有1500亩,耕地有300多亩,全村3个组,共69户人家,278口人。论土地面积和人口,可能是全国最小的行政村。

奇风奇俗:三省一条街

  站在荆紫关镇的制高点俯视古镇,可见丹江河自西向东绕过荆紫关镇奔流而下,毗邻河道的是一条弯弯的长街。在这条长街的两侧,整齐地排列着砖瓦结构的店铺。这是北方城市绝无仅有的清代一条街。

  这条狭窄的古街长达2.5公里,里里外外都透出古色古香。街是旧街,低矮、弯曲、狭窄。街道两旁,肩并肩地排列着700余间前店后屋的两层砖木结构瓦房。这些建筑基本上原汁原味地保留着清代建筑的原貌,雕梁画栋,古雅清幽,仿佛时光倒流,走进了古镇历史的深处。白浪街向有“三省一条街”之称,如今只有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飞檐翘角的白浪宫留下了当年繁华的烙印。巷子中央高达3米的三省交界碑和碑下露出地面的三棱尖石—“三省石”(三省以此石为界,西归陕西管,东北归河南管,东南归湖北管)成为当地有名的一景。这条不足百米的街道,居民不过百户,却有豫、鄂、陕三省人在此居住。

  在紫荆关生活,该是多么惬意的事,在一条街上购物,可以逛尽三省店铺;在一条街上听曲,河南豫剧、陕西秦腔、湖北汉剧均可大饱耳福。晚上入睡,再“夜卧两省”,人生至此,又有何求!

阿贝(2014-11-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