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昌古城内的东口往南,南口往东,这两条小街的交接处,叫做朱府口。朱府口往东至南顺城街,这段小街叫做“叶家园子”。街长半华里,宽在 5米至7米之间。
据街上老人说,叶家园子街在解放前叫做“朱府街”。而叶簪传先生说,朱府街与叶家园子街并不能完全重合,当年的朱府街向西还长一些。因明朝天启年间的建极殿大学士、吏部尚书朱延禧的府第在此而得名。朱府口路北为朱氏老府故址,口东路北也曾有他家大片房宅,路南则有过他家两处马棚。朱延禧受魏忠贤陷害革职回乡后,以隐逸思想在家闲居,族人受其影响,处世低调。后又逢朝代更替之乱,朱氏后人纷纷搬到乡村,主要迁居于沙镇的朱楼、孙楼和朱台等地了。
叶氏约在明末或清初自苏州迁居聊城,便在朱府街安居下来。叶氏本是书香门第,诗书继世,名士辈出。清代二百余年间,叶家出进士1人,举人7人,贡生10余人。叶家历代从事教育、医疗工作的居多,乾隆、嘉庆年间的塾师叶葆、高苑县教谕叶锡麟、临朐县教谕叶允平、民国时的光岳楼女子小学校长叶盛传都是聊城教育史上的名人。精通中医的也代不乏人,有叶兰、叶锡龄、叶俊昌、叶嗣高等人。叶松桥则是民国年间城乡闻名的国画家。现将叶氏名人择要介绍几位:
叶葆,字宝田,号石农。乾隆五十四年(1789)中举人。二十四五岁时因足跛放弃仕进,在本街路南创办“道南学塾”,招授四方学子。慕名求学者先后达数百人,除本地和邻县学生外,尚有外省少年不远千里而来。海源阁杨氏父子(杨兆煜、杨以增)“两世受业,渊源独深”。崔家公馆先人崔庄临也是叶葆的学生。而据崔氏原籍茌平县杜郎口乡的崔氏族人历代传言,崔氏三代先人受过叶葆的教授。在长达四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叶葆的学生考中进士和举人的众多,达到同时期全县考中进士、举人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故有“聊城圣人”之誉。其孙叶俊昌、叶林昌于道光十一年(1831)同中举人,次年春叶俊昌联捷成进士,授广东化州知州。
叶葆之子叶锡麟,字云台,嘉庆十八年(1813)拔贡,道光十七年(1837)中举人,任职高苑县教谕。咸丰十一年(1861),退休回乡,开始续修县志,历时五载,至同治四年,写成《聊城志稿》。光绪末年,县衙组织人员整理他的遗稿,并加以充实补充,于宣统二年(1910)编完并刻印出版了《聊城县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