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昌老街巷之二府街

家乡区县: 聊城市东昌府

二府街在东昌古城东南隅,东起东城墙路,西至牌坊口,与状元街相连接。街长约 250米,东西两端宽约6米,中段较宽,最宽处约10米左右。明清时期,东昌府同知衙门坐落在此街东部路北。

“同知”作为知府佐官,分掌督粮、缉捕、水利等。同知别称“二府”,故同知衙门又称“二府衙门”,简称“二府”或“二衙”,街名相应称为“二府街”。因同知还称“司马”,故此街又称“司马街”。

在同知衙门的对面,坐南朝北,还有一个被称为“三府”或“三衙”的院子。

【注】聊城“二府街”是东昌府“同知”署的所在地,同知为知府的副职,“二府”是府同知的别称,即第二知府之意,“同知”负责分掌督粮、捕盗、海防、江防、水利等。司马是同知的别称,故二府街也叫司马街。

“二府街”同知衙门的对面有“三府”,三府是东昌府通判衙门。通判是东昌府的第三把手,明、清各府置通判一职,在知府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因官职低于知府和同知,故称“三府”。

司马:官名。西周始置,春秋战国时沿用,掌管军事、军需等事。《周礼》有“夏官司马”,“帅其属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国”。“大司马之职,掌建邦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国”。“以九伐之法正邦国”。是一个指挥武装部队的官。秦及汉初设太尉以总管军事。武帝时改太尉为大司马,并用以加在大将军及骠骑将军官衔之前。东汉初,刘秀曾一度以吴汉为大司马,旋改为太尉。又汉制,大将军之下设长史、司马各一人,秩千石。以司马主兵,如太尉。与大司马之地位不同。大将军营五部,各部各设军司马一人。魏晋至宋,司马都是军府之官,在将军之下,综管军府,参预军事谋划,隋唐于地方各州刺史之下设有司马,本为州郡之佐官,后空有其名,用以安置朝中贬逐之官。明清时,府“同知”亦称为司马。

ruiqi(2014-11-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