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西大街东起光岳楼,西至二十一孔桥与西关大街相连,长约 500米,宽约18米,历史上曾长期占据着聊城政治中心的地位,明、清两代的县衙所在地,民国时期的专员公署和县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聊城专区行政公署,均设在本街。可以说,楼西大街在东昌古城的兴衰演进中扮演着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同时也见证了这段历史的沧桑变迁。
关于明、清两代县衙的情形,在清宣统二年《聊城县志》上记载:“县治在光岳楼西兴礼街,正厅五间、后堂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大门三间、仪门三间、戒石亭一座。幕厅三间、三神祠公廨五所、东西司房各六间。吏舍一所、禁狱一所。堂西贮器四房3间。明洪武二年县丞蒋子昭建。天顺元年知县毛骥重修。刘广衡、罗洪彦并有记。万历十六年知县韩子廉添建礼贤馆。清朝乾隆三十三年知县夏玢重修二堂。嘉庆二年,科普通武重修大堂。”其中提到的“兴礼街”即楼西大街,也有的说是楼西大街的一部分。据宣统二年《聊城县志》载,县衙门前原有“兴礼坊”,街名由此而得。
明清时期,城关大小路口都建有关帝庙,庙有大有小,形式各异。西口四角都有民居,关帝庙不好选址,不知哪位聪明人别出心裁,竟设计出一个“吊关庙”。庙为木制,约有一个立方大小,吊在路口西南角民房前。吊庙的绳子很长,可将庙拉上拉下。民国年间,西南隅一位卖菜的小贩,每天来这里设摊。早上安放摊的时候他便将小庙放下来,置于自己的柜台上。傍晚收摊后,他再把小庙拉起来。此“吊庙”毁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1937年国民党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楼西大街旧县治之址。公署设专员一名,设民政、财政、建设、教育四科,范筑先为首任专员兼聊城县县长和第六区保安司令。
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到了1949年8月,中共华北局、华北人民政府决定新建平原省,组建平原省聊城专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署机关也驻楼西大街旧县治原址,由陶东岳、张新村先后出任专员。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