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建城始于春秋时期。两千多年来共四次筑城,三次移址。宋淳化三年(992)迁至今址,宋熙宁三年(1070)始筑为土城。明洪武五年(1372),平山卫指挥佥事陈镛改建为砖城。此城历史已逾千年,明清两代聊城为东昌府衙和聊城县衙驻地,今天人们以“东昌古城”称之。
东昌古城经多次重修,至清末,其格局为“周七里一百九步,高三丈五尺,厚二丈;地阔三丈,深二丈。门四:东曰寅宾,南曰南薰,西曰纳日,北曰锁钥。楼橹二十有五,绿云(楼)在西北,望岳(楼)在东北,最为擅名。环城更庐四十有七”(宣统二年版《聊城县志·建置志》)。四门皆为双重城门,内城门外即瓮城,瓮城的外门,东、西门向南,南门向东,北门向北,城周有护城河(后称为环城湖、东昌湖),瓮城门外“吊桥横跨水上”。古城像展翅的凤凰卧于碧波之上,因此有“能陷不失的凤凰城”之说。
1947年,城楼、城门、城墙被拆除,但城墙基础保存完好,因此东昌府老城区的格局也完好地保留下来。街道布局与九朝古都西安基本相同。老城区以光岳楼为中心,分为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向外延伸。四条大街与城墙基形成一个“田”字形,其他的主支干道则如一个“井”字套在“田”字之上,道路都是正方向,纵横交叉,主支干道分出小街巷和胡同,形成棋盘式方格网状骨架。城中央光岳楼地基较城门地基高约三尺,城四角有蓄水坑,雨多坑满,有铁栅暗洞穿城墙排入护城河。
古城东临运河,东关一带是明清以来的繁华商业区,也存在着许多历史悠久的老街古巷、名胜古迹,城内城外的街巷胡同相映生辉,共同承载着东昌府数百年的文明。这些街道、胡同的名称,多是按习惯称呼自然形成的,其命名原则主要有:
以地理位置取名,如楼东、楼西、楼南、楼北大街,东口南、北街,东、西、南、北顺城街,二十里铺街,南、北步云阁街,西花园街,东关大街,小东关街,越河圈街,南、北越河街,南、北顺河街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