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昌府古街巷探幽

家乡区县: 聊城市东昌府

街巷名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城市的活化石。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政治、经济、社会的变迁,尤其是城市居民的居住方式由过去的里坊、街巷、院落变成了小区、楼房、单元,常常导致街巷名的改变或消失,它所承载的大量历史文化信息也不可避免地逐渐流失。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聊城,虽较好地保留了历史的文脉与记忆,一些小街巷也已被扩建的机关或民居占用,如西北片的冤枉胡同、袁宅街、牛家胡同;东北隅的相府街、槐花庙街、城隍庙后街、磨盘胡同;西南隅的孙家胡同、南辘轳把胡同;东关的桑树园街等已不存在。还有一些较小的胡同,今虽存在或部分存在,但名称已被湮没。如:郭家胡同、西顺城街、北步云阁街、影壁胡同、火神庙胡同、小太平胡同、老府院街、柳树园街、石马街、井胡同等。这些街巷从门牌上已找不到,仅存在于老年人的记忆中。

作为文化遗产,对街巷名加以保护,有利于城市文脉的延续,有利于城市历史文化风貌的展现,有利于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当前,在我市进行的古城保护与改造中,加强对街巷名的保护,即是其中重要一环。

东昌古城始建于战国时代。两千多年来四次建城,三次移址。宋淳化三年(992)迁今址,宋熙宁三年(1070)规划为土城。明洪武五年(1372),守御东昌的平山卫指挥佥事陈镛改建为砖城。古城经多次重修,至清末,形成 “周七里一百九步,高三丈五尺,厚二丈,地阔三丈,深二丈。四门,……楼橹二十有五……环城更庐四十有七”(《聊城县志·建置志》)的格局。1947年,城楼、城门、城墙被拆除,但城墙基础完整如初,因此,东昌府老城区的格局也完好地保留下来。

ruiqi(2014-11-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