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银鱼

家乡区县: 江苏省相城区

太湖银鱼编辑
银鱼是淡水鱼,长约七至十厘米,体长略圆,细嫩透明,色泽如银,因而得名。产于长江口的体形略大,俗称“面丈鱼”、“面条鱼”。太湖银鱼,历史悠久,据《太湖备考》记载,吴越春秋时期,太湖盛世产银鱼。宋人有“春后银鱼霜下鲈”的名句,将银鱼与鲈鱼并列为鱼中珍品。清康熙年间,银鱼被列为贡品,与白虾、梅鲚并称“太湖三宝”。 太湖银鱼形如玉簪,细嫩透明,色泽如银,故名银鱼。清康熙年间就列为“贡品”。1987年的产量为885.4吨。
中文学名太湖银鱼
界动物界
分布区域太湖流域,东太湖流域,滆湖流域
产 地苏州,无锡,湖州,常州等地
制作方法清蒸白灼
颜 色银色
所属菜系太湖船菜
身 长二寸余
目录
1品种介绍
2营养价值
3其它信息
4菜肴做法
5习惯吃法
1品种介绍
编辑

太湖银鱼有四个品种,太湖短吻银鱼、寡齿短吻银鱼、大银鱼和雷氏银鱼。产量以大银鱼和太湖短吻银鱼为高。太湖银鱼春季在太湖边芦苇和水草茎上产卵,产期主要集中于每年五月中旬至六月中下旬,此时也是捕捞银鱼的汛期。东山有“五月枇杷黄,太湖银鱼肥”之说。[1]
2营养价值
编辑

银鱼营养丰富,肉质细腻,洁白鲜嫩,无鳞无刺,无骨无肠,无腥,含多种营养成分。冰鲜银鱼大部分出口,远销海外,人称“鱼参”。经过曝晒制成的银鱼干,色、香、味,形经久不变。[1] 银鱼可烹制成各种名菜佳肴,如银鱼炒蛋、干炸银鱼、银鱼煮汤、银鱼丸银鱼春卷、银鱼馄饨等,都是别具风味的湖鲜美食。
3其它信息
编辑

春秋战国时期,太湖就盛产银鱼。清康熙年间,银鱼被列为贡品,与梅鲚、白虾并称为太湖三宝。银鱼形似玉簪,色如象牙,软骨无鳞,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铁、核黄素、钙、磷等多种成分。日本人称其为“鱼参”。银鱼可炒、可炸、可蒸、可做汤。银鱼炒蛋、
太湖银鱼
太湖银鱼
银鱼氽汤、银鱼丸子、芙蓉银鱼等都是苏式菜肴中的名菜。[2]
银鱼体形细长而洁白如银,肉密无刺且滋味鲜美,素有鱼类皇后的誉称。银鱼,古称脍残鱼。唐朝皮日休"分明数得脍残鱼"和宋代司马光"银花脍鱼肥"的诗句,指的都是银鱼。 银鱼一年四季皆产,无骨,透明,烹熟后呈白色,小者只若牙签粗细,大者可堪比小指。
银鱼吻短、眼大、无鳞,细长侧扁,身长寸许。每年2月、3月、4月和秋季,是银鱼的自然繁殖期。幼鱼生长一两个月便可成熟。银鱼每年有两个捕捞季节,分别为每年5月中旬至每年6月申旬、每年9月中旬至每年10月申旬,以春秋之交为捕捞旺季。
银鱼的营养价值颇高。肉嫩味美,是餐桌上的珍品。每百克鲜银鱼,含蛋白质8.2克。晒干后的银鱼叫燕干。每百克燕干含蛋白质72.1克,脂肪13克,热量1709.4千焦,钙761毫克,磷1000多毫克。银鱼鲜食最美,不用开膛洗理,用水漂一漂洗净即可烹调。用它和鸡蛋一起下锅旺火炒,可做成名菜“银鱼炒蛋”。[3]
太湖银鱼
太湖银鱼(6张)
4菜肴做法
编辑

【原料】:太湖银鱼150克,冰块100克,柠檬、黄瓜、白萝卜丝等各适量。
【调料】:青芥末20克,鱼生酱油20克。
【制作】:①银鱼洗净,放入50度的温水氽水,然后放入冰块水加入柠檬片浸泡。
②刺身盆放入碎冰块,将银鱼排好,放入白萝卜丝、胡萝卜丝、柠檬片,用花草点缀(可放可不放),调料随桌即可。
【特点】:清凉鲜美。[4]
5习惯吃法
编辑

银鱼炒鸡蛋、银鱼炒韭菜、银鱼烧豆腐、银鱼包饺子和氽汤等。若加鸡蛋、虾米、元宵面等调成银鱼糊,再过油酥做成冰银鱼,色味俱佳。燕干主要用于煮汤、打卤,其味清香适口,宽中健胃。银鱼除供鲜食和晒成燕干外,还可制成罐头品和作为多种菜肴的佐料。巢湖银鱼除内销外,年出口量上百吨,销售到港澳和日本、东南亚、西欧、北美等地区和国家。

花枪一壶酒(2014-11-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