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周至那些民俗

家乡区县: 西安市周至县

1.牛斗虎

民间舞蹈《牛斗虎》源于道教圣地——楼观台脚下的楼观镇八家庄村。牛斗虎》舞蹈结构由五人组成,用竹子、麻纸、油布、颜料等材料制成老虎和牛的道具。两人舞牛头、虎头,两人演牛尾、虎尾,一人扮演牧童。虎的动作有四大势,八小势,24个平阳势,四大势有趔虎势、搜山势、望山势和捕食势,八小势为立、卧、坐、缩、滚、上山、下山和跳涧势,24个平阳势贯穿于整个舞蹈之中,分别刻画老虎的勇武、精明和顽皮情态。牛也有犀牛望月、趔叉舔背、吃草、缩叉、挖耳等动作,将牛的稳健、壮美和朴实顽强描绘得惟妙惟肖,表现得淋漓尽致。

《牛斗虎》多在夜间室外演出,表演时四周灯笼环绕,气氛冷清森肃,以锣鼓等打击乐器伴奏,节奏欢快,激烈昂扬,舒悦人志,配以松香之烟火开场。

2.周至渭旗锣鼓

渭旗锣鼓是周至县二曲镇渭旗村的传统保留节目,源远流长,俗称“威风锣鼓”,古称“击鼓刺秦”。渭旗锣鼓基本表演人员150人,另有50人为更换替补人员。表演形式在传统的鼓、钗、锣基础上,又增添了夹板舞、伞、扇舞、绸舞、长号等内容。表演一般分三个章节,第一节为开场锣鼓,又为战前锣鼓。第二节为对弈锣鼓。第三节为喜庆锣鼓,又为凯旋锣鼓。鼓声欢快明朗,喜庆热烈,为兵将战捷庆贺之鼓。

3.周至道情

道情,是道教宣传教理教义为道教服务的一种民间演唱曲艺。最初宣扬道家的修身养性,改恶从善为宗旨,也是道家所说的“点化”。 周至县楼观台是老子(李耳)说经的地方。楼观台也是“道情”这种曲艺形式的产生发源地。

道情形式以座唱为主,其特色打击乐器有鱼鼓、尖板、三岔板(即云香板)和撞铃等。演唱内容以“八仙故事”为主,表现忠、孝、节、义,也有其它内容。演唱剧目有:《鞭打芦花》、《百花山》、《卖道袍》等。它的音乐构成方面,有五种汉(按间伴唱):高音波、平音器、短波,花音波,尾波,梅花彩调波等五种。它的板式有:苦音塌板、连板、代板、慢板、大板、平尾声塌板等。曲牌有一枝花,乌夜啼,牧羊关、雁儿舞,十三调,五更词、耍孩儿,梅花调等。

4.周至豆村大蜡制作技艺

周至县豆村的大蜡是供奉在关帝庙里要燃着一年的祭品,豆村农历四月初八游大蜡,由匠人提前将十分精美的大蜡制作好,于四月初八早上由十多人抬上,(现时多装在汽车上)由仪仗对锣鼓队,秧歌队做引导,在村里游,村民把大蜡视为吉祥物。

由蜡座和蜡体组成。蜡座是放置大蜡的底坐,一般在一张方桌上制作一个木桩或铁墩,将蜡作固定平稳,以便抬游或放置。蜡体呈宝塔形,由三个倒立的园台体垒接而成,每个圆台的上面有蜡盘,蜡盘外有蜡芽。标准大蜡体重60公斤,蜡体高1.2米,外径90公分。

5.周至哑柏刺绣

周至县的刺绣业悄然兴起于县西部,特别是哑柏镇。哑柏镇原名太白。唐太宗李世民围猎至此,乘凉于柏树荫下,树荫遮蔽长久不移。太宗惊问:“何以如此”?柏树不语。太宗笑曰“真哑柏也”。从此得名哑柏镇。周至刺绣是陕西民间工艺晶中的奇葩,是秦绣的代表产地。具有三大特点:以平针法为主,物美价廉,送货上门。

6.二曲礼仪

源于清初“关中大儒”李二曲的家乡周至县,且影响大,分布范围广,名震朝野。二曲礼仪,实质上仍然是我国传统文化《周礼》、《仪礼》、《礼记》三礼的传衍和发展。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一执礼者;二受礼者;三行礼者;四仪注;五祭品、《文》等。

个人主页:http://abc.wm23.com/Repapa

梧桐子:http://www.wutongzi.com/kan/shaanxi/zhouzhi.html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817555403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1817555403?wvr=5&wvr=5&lf=reg

Repa(2014-04-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