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三次迁徙修改稿

家乡区县: 聊城市东昌府

聊古庙又名“聊崮庙”是春秋至北魏聊城故城。春秋后期,今聊城一带称为“聊摄”。齐国灭聊国后,始称“聊城”,聊城城址在聊古庙的时间约为一千余年,距今已二千五百余年。聊城的“聊”最早出现在《左传》:“聊、摄二城,齐之西鄙也。” 这里的“鄙”指边境之城邑,意思是说聊、摄二城是齐国最西边的城邑。当时聊城的城址在今城西北阎寺村东南处的聊古庙村,始建年代约在公元前522年以前。“聊摄”后为齐国吞并,因国衍城,故曰“聊城”。

《聊城县志》记载:“聊城为高阳氏(即黄帝之孙颛顼)莅临之地。”当地人为了怀念他,给他修了衣冠冢,冢旁盖了庙,人称“聊古庙”。明万历年间在此建有庙宇。清宣统二年修纂的《聊城县志》记载:“聊城城西北二十里有高阳氏陵,俗称聊古庙”。北魏郦道元记录其当时的风貌说:“城内有金城,周匝有水,南门有驰道,绝水南出,自外泛舟而行矣”,“东门侧有层台秀出”,东门外侧的高台是指“鲁仲连射书台”。

在光岳楼主楼一层的金柱上有一副对联曰:“泰山东峙,黄河西临,岳色涛声,凭栏把酒无限好;层台射书,微乡明志,人杰地灵,登楼怀古有余馨”。这副对联中的“层台射书”说的就是“鲁仲连射书台”。鲁仲连射书救聊城的故事至今仍传为美谈。

鲁仲连台原来在聊城的最初城址的东门外侧,至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东昌知府陆梦履为纪念历史名人鲁仲连于三迁之后的聊城东门外复建鲁仲连台。

颛顼乃上古帝王,系黄帝之孙。颛顼墓南,原有一座用以祭祀颛顼的庙宇,清康熙年间,聊城人状元邓锺岳到此,书写“聊古庙”匾额一方,悬于庙门,遂将“聊古庙”之名称沿袭至今。过去该庙的规模宏大,远近闻名。庙内有锺楼、鼓楼、大殿、廊房、后楼等建筑。大殿内供一高约七尺的颛顼帝执圭坐像。大殿后二层阁楼内,塑有颛顼帝及后妃神像。1945年庙毁,现仅存遗址。

颛顼墓在聊古庙西北约五十米处,传说是它的衣冠冢或泥塑像葬处。颛顼墓旁有水井,称圣水井,传说此井“颇著灵异,逢旱祈祷,辄降甘霖”。古为聊城八景之一,称为“圣泉携雨”。

ruiqi(2014-11-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