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与聊城。

家乡区县: 聊城市东昌府

我们聊城地区是中华文明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在我们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就有阿、刚寿、阳谷、聊、莘、冠氏、高唐、范武子士会等邑县。两千多年来,文官武将,名人大家,群星灼灼,数不胜数,其中的孙膑则是我区最早涌现、举世公认、至今仍在熠熠闪光的一颗明亮的武星。  现在,我依据有关史料、遗迹和地方民间传说,分以下三个问题,就孙膑与聊城的关系,作一简要的介绍。

一、孙膑的家世和生平

孙膑的先祖是周王朝陈国的公族,姓妫(规)氏。公元前718年,陈厉公生下一子名完,在他28岁那年,因宫廷政变,父亲和叔父被杀,逃离陈国,投往齐国。公元前685年,齐桓公执政,看他有才,想让他做卿士,因他饱经政治风霜,再不愿像父辈那样做官,被他婉言谢绝,只当了个齐国的工正,即管理手工业的小吏。

陈完在齐国定居后,不愿再以陈为姓,改为田氏,也有的说,因他食邑于田,故取地名为田。

一百二十余年后,田完之四世孙无宇,得宠于齐庄公,辅佐庄公执政。无宇生了两个儿子,老大叫田乞,老二叫田书,二人都做了齐景公的大夫。

老大田乞生了一子名叫田恒,做了齐国的宰相,总揽朝内大权,以后逐渐取姜齐而代之,即所谓田氏代齐。

老二田书因伐莒有功,食采邑于乐安(今山东惠民一带),并赐姓为孙。所以,田书又叫孙书。孙书是孙膑的近祖。

孙书生子孙凭,在齐国做卿士。孙凭生孙武。孙武成人后,因齐国内发生政变,逃到吴国,结识了伍子胥,两人成为知交。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上台执政,广纳贤才,励精图治,经伍子胥推荐,于公元前506年,孙武被阖闾拜为将军,伍子胥副之,倾全国之兵伐楚,五战五胜,并攻克楚国都城。因而,孙武名威大震。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孙武生有三个儿子,即孙驰、孙明、孙敌。孙明生孙膑。这种说法难以令人确信。为什么?因为时间跨度太大。如从公元前506年孙武伐楚算起,到孙膑与庞涓桂陵之战,即公元前354年,前后相距152年。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明确记载:“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一个人死后百余年,他的孙子才出世是不合乎道理的。

据传说,孙膑早年丧父母,由叔父孙乔抚养成人。可见,孙乔是孙膑的父辈,而在孙武的三个儿中却没有孙乔。所以,孙膑不可能是孙武的孙子,而应是他的重孙子,或称四世孙。百余年后有第四代孙是合乎道理的。所以,司马迁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孙膑,原名孙百灵,后因被庞涓加害,受膑刑,故后人称为孙膑。

关于孙膑的生卒年代,已不可考。据现有资料,大约活动于公元前380年至公元前320年左右,似在吴起之后,与商鞅、孟轲同时。

孙膑长大成人后,结识了庞涓,两人同去故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云蒙山投奔鬼谷子王蝉学军事。因品学优于庞涓,孙膑得师厚爱,特赠孙武兵法十三篇给孙膑,以专事攻读。学艺三年以后,庞涓先去魏国当了魏惠王的将军。庞涓深知,他的本事远远不如孙膑。为使魏国称霸中原,他恐怕孙膑回齐国为齐王重用,与己与国都不利,便设计诳孙膑赴魏国,然后加害孙膑,诬告孙膑“里通外国”,被魏王处以膑刑。之后,庞涓把孙膑藏在自己府内,不得出门。

后来,齐国派使者出魏访问,孙膑装疯,乘机暗中联系,终随齐国使者偷渡回齐。经田忌推荐,孙膑为齐威王所重用,拜为军师。他随田忌多次征战,驰骋疆场。其中名著史册的有桂陵之役,生俘庞涓;马陵之战,庞涓自杀,魏太子申被俘。从此,孙膑名显天下。

马陵胜战结束后,齐国朝内将相不和突出起来,特别是宰相邹忌与将军田忌矛盾更加尖锐。邹忌诬告田忌谋反。田忌得信,未敢回齐,于公元前314年投奔楚国逃难去了,后被楚王封到江南。

起初,孙膑也随田忌去了楚国,后因田忌去江南受职,遂去莒县甲子山隐居、种地、收徒、讲学、著书,以度晚年。著名的《孙膑兵法》就是在这里写的。莒县是孙膑的孙姓始祖孙书伐莒有功的地方。

22年之后,即公元前319年,齐威王偃驾,宣王即位,宰相邹忌随后死去,田婴代之为相。田婴和田忌既是同宗,又一起指挥过马陵之战,两人情深意厚。所以,田婴便设法使田忌回齐,仍被宣王拜为将军。但是,孙膑因年老并未回齐,在甲子山终其天年。

ruiqi(2014-11-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