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龙湾。。

家乡区县: 聊城市东昌府

聊城龙湾村在古运河之东岸,运河在此回旋形成弯曲状,故称龙弯,因有水后称为“龙湾村”。 龙湾村目前是由鑫城地产开发为高档住宅区,现在开始拆迁,没有任何恢复古建筑的迹象。望有关部门注意:拆旧房屋及挖地槽时,注意有文物时必须上报!

据已故吴运涛老先生的日记称:昔日龙湾村庙宇颇多,在原来龙湾面粉厂附近多有石碑等。

昔日龙湾村庙宇中之著名者有静业禅林、海慧庵、铁公祠、龙神庙、龙谿禅院(谿,同:溪)、太公庙、马王庙、观音堂等等。另外昔日龙湾村还有有龙湾书院、铁公祠、徐氏祠堂、杨公祠等等。

此外龙湾村为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驻跸于此。曾国藩曾泊舟于东昌府,夜宿龙湾。清代武术家杨金良、罗连夫、苑七爷等皆为龙湾人。龙湾有很多小街巷,其中之一曰“打狗巷”。

龙湾书院

龙湾书院由刑部侍郎(加尚书衔)任克溥建。

海慧庵

海慧庵,俗称“莲花庵”,在静业禅林南。

徐氏祠堂

徐氏祠堂在龙湾村中间。明吏部尚书徐赞之家庙。

静业禅林

有两句流行于民间的俗语——东昌城里没和尚,济南城里没油坊。

据说北宋年间,东昌城里是有和尚的。城内西北角有一座规模宏大的“慈恩寺”,寺中僧众数百,藏经达十余万卷。延续至明代,庙中香火更盛,又铸造了一口几万斤重的铁锺,建塔悬挂。于是,便有了被称为东昌八大景之一的“慈恩锺声”。

可惜后来,寺中不慎失火,把一座宏伟的寺院烧成了一片白地。一时无法重建,寺内僧众也都星散了。

寺内老方丈智空大师发愿云游四方,苦行募化,一定要重建慈恩寺。

老方丈历尽千辛万苦,走遍全国各地,终于募化得一笔钱财。二十年后回到东昌,打算在旧址重建寺院。万没想到:此时慈恩寺的旧址上已经建满了一家一户的百姓房屋,无法建庙了。老和尚动员百姓拆屋,说服不了他们,只好动呈子到府里打官司。由于他的钱财得之不易,还想留为建寺之用,舍不得拿出来打点官府,官司便打输了。老方丈忧愁成疾,终至卧床不起。

就在老和尚病得昏昏沉沉之际,猛见原来寺里供奉的三世佛显现在眼前。向他念了下面几句话:净业律宗,赖汝中兴,勿羁旧地,可去城东;去休去休,无再滞留,今后城内,让彼羽流。

三世佛念罢,又赐予老方丈一粒金丹,让他吞于腹中,冉冉而去。智空方丈一惊而醒,病体立时痊愈。遵奉佛旨出城,来在运河岸边的“龙湾”重新建造了一座大庙,取名“静业禅林”。从那时候起,东昌府城里就剩下道士观而没有和尚庙了。

静业禅林位于运河沿岸的龙弯村,聊城当地人叫“莹园子”。

据残碑记载,静业禅林创修于明代,清嘉庆年间扩建,是一颇负盛名的丛林古刹。归属于阳谷县阿城镇的“海会寺”管辖,方丈由主庙委派,收支、人事、生产、对外关系自行处理。

静业禅林和南乡的“白马寺”都是“海会寺”的下院。越河圈的“地藏庵”又是静业禅林的下院。

“静业禅林”在清代中叶,庙产相当丰富,有良田八顷,骡马成群。最盛时有和尚二百多人。民国以后,庙产只有一百二十亩地,僧众二十多人。

这座寺院,山门朝南,高高矗立,鸱尾翅檐,气势巍峨,门外两棵大杨树,粗可数人合抱;几棵垂柳,南有荷塘,景色清溢,进入山门,有前殿、正殿,殿宇宽敞,规模宏大。另有偏廊、僧舍、斋堂、知客室、碾屋、磨坊、牛马棚等房舍,再后是“藏经库”。后院建有土房多间,称“丙舍”,专为寄放灵柩之用。外地客商官宦殁者,一时不便运柩返里,可把灵柩寄存寺内,或停放屋内,或厝在庙后墓林。解放后,静业禅林的僧人有俗姓黄、李、朱、程、杨五位留在龙湾村务农,其中俗名杨贵福的原杨僧人至今仍健在。

相传,清朝时该寺院有和尚二百多人,骡马成群,除种田之外,还种植多种蔬菜。由于位于运河之畔,常有官员、商贾进寺敬香拜佛,迎官接皂成为寺中常事,斋厨能烹制出名目繁多的素菜美味。“蛋饺”即为寺中名菜之一。

ruiqi(2014-11-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