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显伯,说他是个政治家,不如说他是个教育家更加确切。
陈显伯,祖籍福建省罗源县飞竹乡洋头行政村大善自然村人,出生于1192年,卒于1262年,享年71岁,在古人看来是越过了古稀门槛,算是高寿了。他19岁入太学,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为官,初调京簿,历官至吏部尚书,后加端明殿大学士,进爵长乐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二百户。淳祐年间(1241—1252)任长汀县令,任内扩建学舍,又拨盐场息钱作为教育经费,受到当地士民好评。宝祐二年(1254年)十月,任太子讲读官。宝祐四年(1256年),与王应麟同为考官,评文取中第一甲第一名文天祥,第二甲第一名谢枋得,第二甲第二十七名陆秀夫。文天祥,碧血丹心,留取汗青;谢枋得,“雪中松柏”,绝食而殉;陆秀夫,兵败崖山,负帝投海。三忠烈皆集于门下,陈尚书可谓是为国选才,慧眼识珠。度宗时封忠王,谓“陈先生循循善诱人”。
陈显伯曾出师浙东,在任10月,理宗诏为兵部侍郎。上京时,改任吏部侍郎兼礼部尚书、国子监祭酒、资善堂翊善。不久,任知制诰、吏部尚书、礼部尚书,而辞去祭酒。开庆元年(1259年)8月,贾似道为右丞相,陈显伯见奸人当道,力请归田,理宗不准,任为宝章阁直学。陈显伯以足疾为由,三次请辞,最终得到批准,归返罗源。在罗源期间,东宫太子不时有来信慰问,理宗皇帝要将太子托付给他栽培,授他宝章直学,他没去就任;庚申(1260年)改元,又以吏部尚书之职务召请,辛酉(1261年)再次以徽猷阁大学士职位召请,他两次婉拒。陈显伯在罗源城关江尾下独资修建了沈尉桥,俗称南陈桥。他“有意启迪乡后进,构松亭书院于沈尉桥东北”,买下了廪田,委托亲戚余子文监督学校事宜,延请“邑簿”樵川人萧易管理教务。当时陈显伯因爵位,萧易因德行,余子文因年齿,被称为“三达尊”。陈显伯“设四斋、置帷帐、给膏火,费皆己出”。他还常到书院与诸生讲义理之学,教习科举之文。对于官方所办的学校,他也很支持,祭酒张磻在县学之西修建文星堂,向他“索记”,他挥笔写了一篇《文星堂记》,在文章中阐述了一番“天文、人文互观”的道理。
陈显伯在罗源期间,当地人文蔚起,人才济济,“罗人之学以斯为盛”。在他办学期间,该县出了10个进士。
陈显伯还谆谆教诲其他地方的俊才。及第前一年宝庆乙酉(1225年),任广东肇庆府教授,捧檄到福建莆田,莆田著名学者陈宓撰写了《送陈教授显伯》,其文曰:“宝庆乙酉(1225年),三山陈君显伯捧檄来莆(莆田),盖丙子岁(1216年)尝饯某行都郊外者也。相别十余年,为故人,以是朝夕款密。孟冬即望,告归曰:吾顷在上庠,惟程(程颐、程颢)文是攻。今迟次肇庆(广东肇庆),官以教名,惧实不称。顾一言以张之。某辞以荒陋无闻,加以近岁卧病,笔砚弃置,何以当君盛意。于再于三,倚马荷檐以俟。于是喟然叹曰:昔人有朋友之相规,切以造道成德,非也!借誉而欺人也。君气清而貌和,年少为师儒官,又不耻下问,至于拳拳若此,虽欲塞日,得乎圣道堙汩,未有甚于时,载道之书未有备于此时。君归取紫阳(朱熹)成书,深探力行,用以立己,推以教人,岂有不可胜用矣。尚何假荒陋之言。他日访某于林下,以绪余教我幸也。力疾书以为别云。”《汀州府志》记载:淳祐间,知县陈显伯修大成殿,复学地之僦于民者,建丽泽堂及尚志、阅礼、修性三斋。其善教由此可见一斑。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