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聊城的“铺”和“屯”

家乡区县: 聊城市东昌府

聊城一些村庄为何以“铺”和“屯”为村名呢?  首先说“铺”。明代的铺有驿、邮两种功能,官方为了传递公文和给过往官员提供食宿方便,在各交通要道上,每隔一定距离便设“铺”一处,以应需要。

洪武元年正月规定:“急递铺,凡十里设一铺”。实际虽非如此划一,但以十里者居多。 每铺设铺司(铺长)1名,把传递的公文作记录,而递发之。“铺”有兵若干,轮次传送,当时急递文书采取“铺铺换马,数铺换人”的办法。

再说“驿”。明代在京杭大运河旁设立若干水马驿站,以便迎送一般官吏的过往食宿。

再说“屯”。明代的屯垦分军屯和民屯两种。

民屯,既有招抚流移,由官方给耕牛和种子,收获官民分成;也有强迫把外省老百姓遣送到人户荒凉之地垦荒屯田。

军屯,即派驻军队到抛荒严重的地方,一方面驻防,一方面垦种耕地。

军屯又称卫所屯田,屯可分为“边屯”和“营屯”两种。边屯设在边境,守军进行屯田,谓之“且耕且守”,就地生产粮食,以供军需。营屯是内地卫所军的屯田,生产粮食,作为军粮。军屯制规定,每军受田五十亩为一“分”,各地田土及生产条件不同,屯军受田数额不一,以五十亩为中制。洪武末年定税则“每军屯一分,正粮十二石,给本卫官军俸粮”。

首先,以军屯而言,从明初洪武时开始,就开始在全国实行军屯,以安置为创建大明天下而建功立业的官兵,并设卫、所进行管理。即把几个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下设千户所。从事屯田的军士保留军籍,且世代为军。其大部分屯田,小部分驻防。军饷的大部分由屯田收入支给,“以军隶卫,以屯养军”。其军官,卫称指挥使,所称千户。

至今有不少村庄以姓为名以屯为村名的,在屯名之前冠以领头官员之姓氏曰“×官屯”。

以高唐县为例,高唐有铺村16个,屯村66个。高唐地处南北交通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高唐州志 疆域》曰:“胥经于此,以达两京……车粼粼,马萧萧,还杂于周,行者终日不绝,所以自昔号为要冲之地,繁居之邦也。”官方为了传递公文和给过往官员提供食宿方便,在各交通要道上,每隔一定距离便设“铺”一处,以应需要。高唐县的铺村,大都坐落在县境内的几条古“官道”上,他们以总铺为起点,分别向西,向南,向北排列开来,铺与铺的距离或5里或10里,以距离总铺里数至多少,称“××里铺”。从县城内向西去的古官道,西经十里铺,十五里铺,二十里铺,张铺(距县城25里),三十里铺等5个铺村,通往运河岸边的古城——临清。在纵贯高唐县境南北的“官道”上,共有8个铺村。即高唐城北的五里铺,十里铺(今称东铺和西铺),十五里铺,二十里铺,三十里铺等5个村铺和高唐城南的南五里铺,十里铺,五里铺(古灵城北五里处)等3个铺村。位于县城内的“总铺”,是县境内的核心铺,它和今旧城镇东南的十里铺,也记入高唐县铺村之列。

屯村的设立主要因为高唐地处交通要道,因元末连年战乱和天灾,兼之明建文时的“靖难”之役(俗称“燕王扫北”)使两淮、山东、河北、河南之民十亡七八。尤其山东的高唐州、东昌府为当时的主要战场,已成荒无人烟之地。以至于“春燕归来无栖处,东地千里少人烟”。明朝定鼎,既实行了大量的移民屯田,移民多来自山西洞洪与山东胶东一带。因此,大多村落多于此时形成。所以带“屯田”色彩的地名很多。今南镇乡共有48个自然村,有8个带屯字的村庄。它的近邻赵寨子乡,共有39个自然村,有7个带屯字的村庄。高唐真是 “无屯不成乡镇”。

ruiqi(2014-11-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