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风俗人情

家乡区县: 江苏省如东县

南通风俗,南通在唐代为流人(被流放的人)所居;以后历代又有各地移民迁来定居。因此南通风俗系融合各地风俗而成。市区与6县各有不同。海门、启东受到江南风俗的影响,有吴地风俗的特色;如皋、如东、海安与扬泰地区风俗较多相似;南通市与南通县的风俗有较多的相同之处,但市区与郊、县又有差异。由于人口迁徙,沿江、沿海又各具特色。地方风俗呈现交错状态。

民俗无所不在,凡有人群生活的地方就有民俗。南通出土的五代姚氏家族墓志两件是最早的文献资料,反映了当时的风俗。姚徐夫人墓志盖上刻有八卦图案、十二生肖、日月星辰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是南通最早的民俗画。

在现存典籍中最早记载南通风俗的,是南宋的《舆地纪胜》。其“通州”部分,有“风俗”一节,谓“民居以鱼盐自给,不为盗贼”,“讼庭多虚,囹圄空隙,殆有古之淳风”云。 明后期,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城市风俗明显变化。万历《通州志》和《州乘资》两书之“风俗”篇谓:通州一向民风纯朴,很少游民,没有妓院;人们衣着朴素,不赌博,少诉讼;妇女不参加宴会。但民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到嘉靖、万历年间,民风渐趋奢华,青年爱到外地购买华美衣料,妇女服装款式多变,衣着开始打破等级界限。宴会盛行,茶馆、酒店渐多;纨绔子弟纵酒、赌博、聚众游荡。婚俗也发生变化,计较彩礼、嫁妆,甚至有女方父母出面提出离婚要求的。妓女、流氓渐多,庙宇也增加不少。

在清朝编写的《通州志》中仍沿袭了南通“民风纯朴”等旧说。直到晚清,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西风东渐”,风俗又渐趋变化。19世纪末近代工业的兴办,给城市生活带来一系列的影响。上海的风俗开始辐射到南通,带“洋”字的新事物渐为人们接受。辛亥革命进一步推动了这些变化,其中最大的是男人不再留辫,女人不再缠足。

在《南通市志》中叙述,五四运动的反封建浪潮,在南通知识青年中激起反对旧习俗的思想,男女平权、婚姻自由成为他们的要求,恋爱成为婚姻的必要阶段而被承认。在形式上,有了“文明结婚”、“集体婚礼”等新的做法。服装也有了改革。

解放后,风俗发生很大的变化。老解放区艰苦朴素的革命作风,很快影响了整个城市。旧式服饰被淘汰。赌博、吸毒、嫖娼和帮会活动均渐消失。各种封建迷信活动被取缔。有的传统节日被废弃,新的节日兴起,有的传统节日则被赋予新内容,并形成一些新的风俗。

朱不猪阿(2014-11-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