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运河聊城段

家乡区县: 聊城市东昌府

古运河聊城段,国务院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隋朝的大运河并不经过聊城,它是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和东南伸展的。隋朝大运河自北向南,从涿都(今北京以西)起,经今河南浚县的黎阳仓至洛阳,又经的山阳仓(今江苏淮安),再经江都(今扬州市)到达余杭(今杭州市余杭区)。自金、元开始建都北京,那时京城所需粮食皆仰仗于南方、东北及河南、山东等地。金代泰和五年(1205)修通南运河独流以北,经杨柳青入天津,使山东、河南、河北的粮食河运汇集天津转运北京。元代至元十九年(1282),从江苏刘家港试行海漕经天津入京成功,从此海漕开始。明朝初年海漕、河漕并举。

隋唐大运河与京杭大运河

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后,要从江浙一带运粮到大都,为了避免绕道洛阳,裁弯取直,修建了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等河段,便形成了今天的京杭大运河,全长1700多公里。从北京到杭州缩短了900多公里。

古运河聊城段属会通河。会通河南起今东平县的安山,接济州河,凿渠向北,经聊城,到临清接卫河,长250里。

京杭大运河从南向北穿过阳谷、聊城、临清,流经聊城境内的京杭大运河聊城段全长97.5公里,“南有苏杭,北有临张”是古人对京杭大运河沿岸四处著名商埠的描述,其中的“临张”即为聊城市属下的临清市和阳谷县张秋镇。

自元朝开挖京杭大运河山东段以来,元、明、清(1855年以前)三代,并不存在“京杭大运河穿黄”问题。当时的山东段黄河叫大清河,是一条平原河道,与京杭大运河处在同样的海拔高度。两河是平交的。船舶可自由的通过大清河或大运河,在两河间随意行驶而无任何阻碍。

1855年6月,黄河由钢瓦厢决口夺溜,决河之水向东北漫淹兰考、长垣东明等县,到山东张秋镇穿运河,夺大清河入渤海,形成直到今天的河道。此次黄河决口,造成了京杭大运河聊城段的河道淤塞,聊城失去了运河航运的方便。

ruiqi(2014-11-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