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福建邮政杂忆

家乡区县: 福建省鼓楼区

今年10月9日,是“万国邮政联盟”(1878年前称“邮政总联盟”)成立140周年的日子,这一天也是“世界邮政日”。家父林步瀛,1900年生于宁德二都,家住福州仓山麦园路居安里,解放前长期供职于福建邮政,是新中国成立前最后一任福建省邮政管理局局长。他谈到民国时期邮政的一些情况,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兹就回忆所及,并查核相关史料,以存其事。

民国末任福建省邮政局局长

解放前的福建邮政事业,管理大权基本操纵在外国人手中。

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在福建创办各式各样的“客邮”。直到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福建才有现代的邮政。据史料记载,从第一任福州邮务总局邮政司爱格尔(英国人)起,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由丹麦人克气格担任最后一任外国人邮务长为止,近50年间,福建省共有41任邮政总头目,其中39个是外国人。

家父林步瀛年轻时就读于福州“三一汉英书院”(现福九中)。该书院系英国人开办,英语课程比重相当大,该书院不少老师来自伦敦,语音很标准。曾听家母说过,家父年轻时被“福州青年会”聘去教夜校英语。会长是外国人,对家父的口语特别欣赏,曾说过,如果只听其言,未见其人,还以为他是一个英国人。

邮政、海关、盐务,是早年求职者梦寐以求之乐园,邮政又位列其冠。原因不外乎名声好、薪水高、升迁有望。但邮政员工都要从最基层工作做起,甚为辛苦。家父刚开始就是做“拣信”工作,每天要把大量的信件包裹,分门别类,枯燥无味,十分辛苦。尤其是邮政特别讲究信誉,一封信件何时到你手上,何时送出,都有明确规定,并要盖上日戳为凭。如有差错,要受到严厉批评或处分。早年福建交通很不发达,大多数邮件是从海上到马尾。来船何时靠岸无法掌握,夜半三更通知单一到,马上得去上班。对家父这样一个十八九岁、娇生惯养的少爷来讲,很难接受,曾几次打报告请辞,因上司爱才,最终还是和邮政结下不解之缘。30多年时间里,一步一个脚印,家父从邮佐、小局局长、福建省邮政管理局会计股长、邮务帮办(副局长)、东南四省视察员,直至1946年奉命率一批福建邮政管理局同仁,赴台湾接管邮务并任台湾邮政管理局局长。

1949年夏,国民党军队在大陆节节败退,邮政总局从南京迁至台湾。弹丸之地达官显贵云集,遂下令将家父调回福建任邮政管理局局长。日本人统治台湾时,邮政与电报系统合办,国民党则是将邮政与电报系统分开。家父接收台湾邮政时有一项任务,要与电报系统协商房屋财产切割之事。正当整装待发赴闽之际,突然接到总局之令,要其把扫尾工作处理完再走。处理完扫尾工作,福州解放了,他无法返榕。成了手握委任状,却无法到任的最后一任国民党福建省邮政管理局局长,留在台湾直到过世。

陈建清(2014-11-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