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在古时候,现在的汉中汉江河一带,有一条孽龙,经常到岸上作怪,兴风作浪,残害当地老百姓。这一带的群众苦不堪言,有许多勇士也和这条孽龙斗过,但都打不过,被孽龙吃了。老百姓只好年年向孽龙进贡牛羊鸡猪等等,但孽龙还不满足,经常上暗残害百姓,不但吃牲口,还吃人。好多人都被迫流离失所,迁移到其他地方。有一年,来了一位得到高僧老和尚,看到这种情况,很是气愤,想惩治这条孽龙,为当地老百姓除害。他来到汉江河边,和这条孽龙斗了三天三夜,这条孽龙被打败了,逃回了在汉江河里的龙洞里,一直不敢出来。老和尚要走了.当地百姓苦苦哀求要他斩草除根,免得老和尚走后孽龙又出来害人。老和尚答应了百姓的要求,就使起了法,从西藏运来了一口大铜钟,从天上直飞到汉江河上孽龙洞口上空。然后老和尚把手中禅杖使劲掷出,将那口大铜钟击了下来,正好扣在孽龙的洞口。由于河中是沙子,那口大铜钟就慢慢的陷了下去。当地人把陷下去的“陷”读作han“汉”。所以这个地方就叫做“陷(音han)钟”。以后,就慢慢的叫做“汉中”。
传说固然美丽,但是事实更重要。“汉中”名称,是因为它地处汉水中游而来的.最初是汉中郡治,却不是现在的汉中,那里不是秦国的地方.<史记.秦本记>说过,秦惠文王后元十三年(前三一二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楚国的汉中郡,它包括西起现在的洵阳县,东至丹江口附近,正是汉水中游的地方,故取名"汉中郡"是名副其实.秦代汉中郡是合并秦国原来居汉水上游的土地和楚国的汉中郡而设立的,首府安置在南郑县.名称是沿袭着楚汉中郡,没有再行政改变(<山河集>). 秦的汉中郡首府安置在南郑县,是因为秦国刚灭掉蜀国,要控制巴蜀,还要对付楚国,加之南郑与镐京仅是秦岭之隔,它可以作为秦国岭南的基地,以控制汉水各处和向南通到巴蜀等地的通道,成为它的南方屏障.汉中郡是个较大的建制,后来范围虽然不断缩小,可是这个郡名,一直为不少的王朝所沿用.就是到了现在,还在南郑县旧城的基础上建立了汉中市,而南郑县及其附近各县也划成了汉中地区.初看起来,好象名称与事实不符,实际却是有它的来历的.
衮雪的历史典故
在汉中褒谷石门,对曹操写的“衮雪”二字中的“衮”字,附近流传着这样的传说。
在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七月,曹操于阳平关(今勉县)打败张鲁兄弟之后,曾在汉中停留五个多月,为洗尘赏景,游览了褒谷的大好风光。
这一天,风和日丽,天高气爽,野花飘香。曹操带领文官武将,侍从三十多名,经花村(现河东店),沿峡谷,乘舟溯河而上,直奔石门。在这里,人们尽情的观赏了如锦似画的山水。上游,滔滔褒水一泻而下,巨浪如一头凶恶的雄狮,向河中阻挡它前进的巨石撞来,顿时银花四溅,水星翻飞,雨雾空蒙,云蒸霞蔚,气象万千,那溅入空中的水珠,又如雪花轻摇漫舞的飘然而落。
魏王完全被这种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所吸引,不由得心荡神怡,豪情满怀,心想,难怪当年的张良、郑子真都在这里隐居,真乃天堂也。这时心胸宽阔,才华四溢的大诗人曹操,触景生情,顿时诗兴大发。停立船头,激奋昂扬,气势磅礴,索来文房四宝,奋笔疾书“衮雪”二字以比喻之。
魏王题诗,文武争看。大家虽然早巳看出了“衮”字少了三点水,各自内心思虑,面面相觑,默默无语。这时一侍从挤到前边,不知高低的问道:
“丞相大人,字写的苍劲有力,别具一格,但……。”
“说下去。”
“但……但是‘衮’字缺……”
“缺什么?缺三点水是不是?”
曹操用手一指滚滚激流, “这不是水吗?”
在场的文官武将,这才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不由得哈哈大笑。从这起,后人就把这一故事编成顺口溜:“狂涛巨浪流石边,‘衮’字旁边不用点”。这“衮”字的写法从此一代传一代,直至今天。
拜将台的历史典故
拜将坛,亦称拜将台,位于汉中石城南门外。南环中路南侧有南北两座土台组成,台高3米多,面积为7840平方米,相传为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时所筑。南台四周用汉白玉栏杆围砌,台场平坦宽敞,台脚下东西各树立一石碑,东碑阳刻“拜将坛”3个字,碑阴刻《登台对》。西碑阳刻“韩大将韩信拜将坛”8个字,碑阴刻七绝一首:“辜页孤忠一片丹,未央宫月剑光寒。沛公帝业今何在,不及淮阴有将坛。” 韩信,少事项羽未被重用,逃归刘邦,又未重用,再逃至现留坝县内的樊河边,夜间水涨不能渡,被萧何追回。萧何说服了刘邦,择良日,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
拜将坛由南北分离的两座夯土台筑成。两台高各有三米余。面积与古汉台接近,是当年刘邦驻汉台拜韩信为汉大将军,举行隆重的授印仪式时所筑。
南台下西面屹立一尊高大的石碑,正面上刻“汉大将韩信拜将坛”八个大字,背面刻诗一首:“辜负孤忠一片丹,未央宫月剑光寒。沛公帝业今何在,不及淮阴有将坛。”足以看出对于刘邦“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做法,人们是难以接受的。
南台下东边竖一高约2米的碑,是书法家舒同为拜将坛题字。碑背面刻有韩信登坛与刘邦的一段对话,摘自司马迁的《史记·淮阴侯传》。北台亭阁有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在汉中期间的题联:“盖世勋名三杰并,登坛威望一军惊。”正是这个拜将坛,把具有军事才能的韩信推到了楚汉相争这一军事大舞台,充分展示他的才能,叱咤疆场,所向披靡,助刘邦打下半壁江山。从某种意义说,拜将坛实际上是汉王朝的奠基台。
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
秦王朝“二世而亡”之后,中国发生了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楚汉相争”。宝鸡作为历来的“兵家必争之地”,上演了一幕名传千古的战争活剧——“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由此揭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
项羽和刘邦曾在反秦战争中约定,先攻入咸阳者为王。公元前207年,刘邦先人咸阳,但慑于项羽人多势众,只好封存秦的府库,退出咸阳,驻兵灞上。项羽入咸阳后,放火烧掉阿房宫,自封“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又分别封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为雍王、塞王、翟王,称为三秦,统治关中,以御刘邦人秦。刘邦人汉中时,采用著名谋士张良的建议,烧毁了栈道。
“栈道”是从关中翻越秦岭,南通汉中、巴蜀的古代交通要道,由秦岭古道、褒斜道、连云栈道组成。全长250公里,架于悬崖绝壁和泥沼之地。“陈仓”是宝鸡的古名,这里特指渭河北岸的陈仓古渡口。栈道在关中的出口斜谷关距陈仓古渡相距约70公里。
公元前206年,刘邦手下的大将军韩信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策开始军事行动,韩信先派樊哙、周勃率兵一万佯修已被刘邦进汉中时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褒斜道出兵的架势,章邯闻讯立即加强斜谷防御。韩信却率大军西出勉县转折北上,顺陈仓小道入秦川,渡渭河于陈仓古渡口,倒攻大散关。章邯急忙率军赶到陈仓城,与韩信激战。此时,明修栈道的樊哙、周勃也出斜谷,与韩信会师。章邯兵败自杀,司马欣、董翳先后投降,刘邦遂定三秦。从此,关中成了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的基地。
宝鸡东十里处的陈仓峪,传说为韩信渡渭河后的藏兵之处。附近有韩信“马刨泉”和“点将台”遗迹。这一带出土的秦汉兵器甚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