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亭街的形成与万寿桥的建成有很大关系。早年,楞严洲沙涨成陆,中亭街只是在其与南北桥即万寿桥与沙合桥之间的一条类似堤坝的道路。明朝成化六年(1470年),福州知府周纯义将楞严洲北的石桥改建为单孔石桥(俗称小桥),人们往来更多,路堤两边摆摊开店的逐渐增多,遂成为商业上的黄金宝地。历明、清、民国,其通江达海的优势,始终未变,尤以民国时福州北起屏山、南至三叉街的中轴线,中亭街地处它们之间的黄金分割线上,同时又是福州内河水系的中心结点,所以商业鼎盛。其举袖成云、摩肩接踵、车轮彀击的市廛繁荣,更是无可争议的“八闽第一街”。
中亭街最著名的商业行当应是鱼牙行。在小桥至三成弄的二三百米道路两边有二三十家鱼牙行,他们批发零售的海鲜垄断了旧时福州的海鲜贸易。中亭街的鱼牙行都在半暝三更营业,故人们将鱼牙行叫“半暝摊”,零售的挑担叫“半暝担”。清文人王廷俊有诗赞:“五虎山头日初上,早潮退后见归渔。中亭一路腥风满,水袴芒鞋人卖鱼。”王又有台江竹枝词赞曰:“潮船到后正斜阳,压担横山赶市忙。一带中亭街闹甚,钱分铜铁价低昂。”这些可视为旧时中亭街鱼市的白描写真。福州旧时有所谓“中亭街江洋大盗,下道街歪门邪道”的说法,前者指鱼牙行,后者指水果牙行,都是指在秤杆上动手动脚。实际上,关于这则民谣还另有一说法叫“中亭街做生意掌、打mie(音蔑)”,意思是买卖全凭动作语言,全凭信誉进行,类似西北的牛羊买卖。这是可信的,旧时物流不畅,特别到了阴历三月,黄瓜鱼鱼汛下来,鲜鱼多到倒街,民谚叫“吃横山,当被单”,哪里还论什么价呀!而且那时人们的购买力很低,一次买鱼就买半条,那些“半暝担”经常卖不完鱼,于是才有了“挂门搭”之说,就是将鱼挂在双杭人家的门搭上,一段时间后再结算。上面说的做买卖的动作也是可信的,打渔人性子都是心急火燎的,如果性子一缓,海水一退潮,鱼网在转瞬之间就拉不上来了。鱼牙行早市和打仗一样,到了上午八九点钟就清洁店铺。这时,店里的伙计一个个穿着特制的高屐,鞋底足有半尺高,就像戏文里跑龙套的,拿着竹扫把、水桶,来来往往地冲洗店面,因为下午这里就成为唱卖估衣的场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