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印染伴随着我国纺织业的发展而兴起,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流传于印江民间的印染工艺品——蓝地印花布,宋时称“药斑布”,明清时又称“浇花布”。
印江印染分为染色和印花两部分,民间称为普染和印染。染色,即以土蓝靛为主要染料,将本地生产的白土布染成月白、月兰、青蓝等各种颜色;印花,即以自制模板(又称花版)放到白土布上刮灰浆,印制各种图案。印染工艺流程繁复,号称“几十道”,主要包括花版制作、染料制作、染浆制作、灰浆制作、染色、印花等重要环节,每个环节又有几道或十几道。工艺的主要原材料及相关材料有蓝靛草、白皮纸、白土布、鸡蛋、桐油等。主要配料有牛胶水、桐壳灰、猪血、土酒、大黄、石灰等。主要工具和设备有笔、舂子、蓝靛池、靛钯、剁刀、碾架、石碾子、棒槌、毛刷、甑子、染缸、布桌、浆盆、铲刀、簸箕、竹杆等。主要制品:按颜色有月白布、月兰布、青蓝布、青(黑)布、灰褐布等,按用途有被面、垫单、桌围、窗帘等。
印江印染图案内容丰富,一般从神话传说及民工间吉祥物象中取材创作,以名贵花草或珍禽兽配雕而成。构图形式大致有团窠式、对称式、散点式、花边式、整体式、几何纹式等十几种。图案造型独特,纹样自然、谐调、通顺、流畅、富有灵性和美感。常用的图案有“凤凰升子底”、“罐罐栽花”、“鹿子闹莲”、“喜雀闹梅”、“双凤朝阳”、“二龙抢宝”、“鲤鱼戏水”等近60种。这些图案所寓意的吉祥观念非常明确,是人们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思想感情载体。
印江印染工艺流程繁复、工序较多,但生产过程不具连续性,作坊规模不大,二至五人即可从业操作,方便灵活,可农闲而作,宜家庭式手工作坊式生产,也可规模化生产。其产品古朴素雅、清新明快、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图纹越洗越明、越用越明,耐观赏,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和民族特色。代表作品——“凤凰升子底印花被面”,被专家关注、收藏家亲睐。
印江印染是工艺与技术、审美与科学的完美结合,是民众生存智慧和才智的结晶,见证着普通人的社会生活状况,反映农耕社会劳动艺术的原古情节,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工艺美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是我国民间工艺园中的奇葩,是中华民族文化摇蓝中的宝贵财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