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传统风俗(二)

家乡区县: 惠州市惠城区


老客家,新客家,来到惠州就是一家;本地人,外地人,在惠工作就是惠州人。

重阳节登高、放风筝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惠州民间重阳节有登高和放风筝的习俗。据民间传说,重阳节登高能给登高者带来好运,连续三年登高则能时来运转。从锻炼身体的意义上来盾,重阳节登高确实有其独到的益处。重阳节时值初秋,秋高所爽,此时登高,身心收益非平时可比,既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到高山这巅,举目远眺,山河秀色尽收眼底,令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现在,每年重阳节登高最为壮观的是罗浮山、九龙峰、象头山,市区的高榜山、丰山等,尤其是位于博罗的罗浮山,每年重阳节前夜(农历九月初八)十多万来自本市各县和东莞、增城、广州、深圳的登高者陆续登上罗浮山的顶峰飞去顶,通宵等待日出的人们在山顶围坐,互相祝福。日出时,烟花、炮竹响彻去霄,与初升的太阳交融在一起,颇为壮观,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到罗浮山登高的人数每年都有十多万最多时有三十多万,使罗浮山重阳登高成为岭南重阳节的盛事。重阳节放纸鹞则是惠州较为独特的习俗。惠州民谣中唱道: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鹞,线爱长。按我国传统习惯,放风筝一般多在清时时候。由于气候原因,惠州人则利用重阳节期间风力适中,又不会下雨,秋高气爽,所以,到了重阳节,放风筝的爱好者带着各式各样的风筝来到空旷的地方展示各自的技能,现在较受放风筝者偏爱的地方是市区内的宾江公园和位于江北的体育公园。


客家山歌

惠州客家山歌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其歌词基本上七字一句,四句一首。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情真意切,反映了当地风土人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惠阳客家山歌“日头一出半天高,看牛阿姐好转朝,若然转去无朝食,番薯芋仔拿两条”。(含曲调)就被星海音乐学院温萍教授收入所著《客家山歌揽胜》一书中。良井镇楼角村客家人王俊文44年共自编自唱山歌7200多首,他坚持用山歌帮助农民少盲,表扬好人好事,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被群众誉为“山歌王”。永湖镇客家女歌手黄红英更是驰名海内外的“山歌明星”,她以一首《客家妹子爱唱歌》唱红大江南北。

蓝田瑶族

居住龙门县东北部的瑶山,距县城18公里。有45个自然村,约7千人。
蓝田瑶族虽已讲汉语,但还保留着该民族的不少风俗习惯,信仰峒主爷,最有代表性的是“舞火狗”。
相传瑶族峒主年幼丧母,其父用母狗奶水喂养他。因此,狗对瑶族有育人之恩,所以崇拜狗图腾。
每年八月十五,蓝田乡以村寨为单位,举行舞火狗活动。这天,各村未婚女青年都上山割藤条,摘黄姜叶。晚上,姑娘们头戴草笠,在手臂、胸、腰、腿上,用藤条、黄姜叶组成树叶衣裙,遍插点燃的香火。然后按高矮列队,请回峒主爷叩拜后,列队歌舞,再到村溪旁,将饰物、香火弃水中,洗净手脚,以示弃除邪恶。男青年则放鞭炮助威。
最后,各村队伍向不同村的异性开展对歌择偶。歌者出口成章,问答机智,通宵达旦。

Yummy(2014-11-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