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故事

家乡区县: 贵阳市开阳县

开阳同知衙——元明土司衙门遗迹

何先龙

开阳县双流镇白马村有个地名叫同知衙,因系元代水东宋氏土司宣抚同知衙门所在地而得名,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同知衙一带由于出产朱砂,早在唐宋时期就是蛮州州治巴江县驻地,元初改名叫雍真葛蛮,宋隆济任雍真葛蛮土官。1301年,宋隆济因不满元朝暴政而起兵抗元,并很快发展成为席卷云贵川和湖广的西南地区最大规模抗元运动,元廷调集川滇湖广几省数万大军三年未平。1304年,时任曾竹(今平坝县马场镇)土司的宋隆济之侄宋阿重亲自上大都(今北京)向元成宗献平定宋隆济的奇计,并亲率所部土兵前往四川蔺州水东(今叙永)生擒宋隆济献给元朝,为表彰宋阿重的奇功,元成宗特任命宋阿重为顺元宣抚同知,管理宋隆济故地,衙门就设在雍真葛蛮,雍真葛蛮因此更名为同知衙并一直沿用至今;元末宋阿重升任顺元宣抚使和八番顺元宣慰使把衙门迁到顺元城(今贵阳)后,同知衙的衙门才逐渐废弃。同知衙一带不仅有唐宋元明清时期朱砂开采洞穴遗址数十处,而且还有目前中国唯一仅存的朱砂神庙宝王庙,是黔中地区千余年朱砂开采和水东宋氏土司统治贵阳地区的历史见证。

马头寨——明代水东十二马头遗迹

马头寨,开阳县境内有四个,乌当区、龙里县和贵定县也有,所有这些马头寨都是明代水东宋氏土司亲辖的十二马头遗迹。水东宋氏土司是贵州历史上著名的安宋田杨四大土司之一,因为从唐初至明末(620~1630年)统治水东地区(今鸭池河以东贵阳地区及黔南州龙里县、贵定县等地)长达千余年而得名。明初,宋钦归附明朝后,任贵州宣慰使司宣慰使,亲辖水东十二部,十二部的头目就叫马头;明代中期以后,十二部逐步演变成十二马头,马头也随之演变为布依族聚居区管理单位名称。明代水东十二马头中,如今有迹可循的以开阳县禾丰乡马头寨历史最悠久、古建筑保存最多,是布依文化与汉文化互相融合的典范,又保留有丰富的红军文化遗迹,已于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阳白马——唐宋蛮州历史文化遗迹

开阳县双流镇白马村,是唐宋时期蛮州及巴江县治所。白马初名巴江,620年,唐朝设置蛮州于巴江县,以宋氏任蛮州刺史和巴江县令,此为水东宋氏之始。五代时,蛮州先后被南诏等土著侵占,975年,宋景阳奉命率兵收复蛮州,宋朝任命他为大万谷落(蛮州)总管府都总管;南宋时宋永高把宋氏势力扩展到麦新(今贵定)、黎俄里(今福泉)和界首(今平坝、清镇交界处一带),把巴江改名为平蛮军,把麦新更名为新添军,把界首改名为葛蛮军;1201年,宋永高攻占矩州(今贵阳),宋朝任命他为贵州经略安抚使,从此矩州就改名为贵州并一直沿用至今;宋末,平蛮讹成白马,由于白马一带唐宋元明时期朱砂开采不断,当代民间则传说是由于附近朱砂洞穴中曾有白马出现而得名。白马不仅是黔中千年朱砂开采的历史见证,而且也是唐宋时期蛮州的历史文化遗迹。

养牛圈—永兴场—两流泉—双流

开阳县双流镇,初名养牛圈,得名于明初,因为系水东宋氏土司养牛之所而得名。1372年,宋钦归附明朝诰封为贵州宣慰使和怀远将军后,便在乖西(今双流镇)建起了私家养牛基地;后来,宋钦之妻刘叔贞出奇计帮助水西奢香夫人告倒贵州都督马烨后在水东地区(今开阳县一带)新修扩建了从贵阳过开阳达遵义的黔蜀大道,养牛圈因地处黔蜀大道中断而成为著名集市;明代万历年间,乖西刘氏土司刘瀚把养牛圈场迁到今双流镇,并新建了石街道。清初,养牛圈场由于附近朱砂开采盛极一时而闻名遐迩,1662年,场上朱砂矿主和商人捐资扩建街道并改名为永兴场,取希望当地采矿和商业永远兴旺之意,到乾隆年间,永兴场发展成为石街道长140丈,宽7丈,共有十多条小街的闻名全省的大集市,街上形成了以江西商人钱姓、钟姓等为主的八大商号,民国政要、著名学者朱启钤先生的祖先朱敬之也是康熙年间永兴场兴旺时从江西迁到街上居住的。后来,长达十年的咸同战乱使永兴场一蹶不振,光绪时,双流一带人文蔚起,当地文人雅士鉴于永兴场之名已鲜为人知,养牛圈之名又不雅,正好双流街道附近有两股泉水绕场流过,便以和养牛圈谐音的两流泉取而代之,民国时期,全省废里设置乡、镇时又把两流泉改名为双流镇,并一直沿用至今

(2014-11-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