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安名人之情系“毛泽东与瓮安”

家乡区县: 贵州省瓮安县

1934年12月31日下午3点左右,中央红军长征到达瓮安猴场.时任中央政治委员.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的毛泽东同志随军委纵队干部团长也到达猴场。当天,毛主席被安排住在猴场,1934年12月31日下午3点左右,中央红军长征到达瓮安猴场.时任中央政治委员.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的毛泽东同志随军委纵队干部团长也到达猴场。当天,毛主席被安排住在猴场
下司村傅氏宗祠内。

毛主席与警卫员陈昌奉等一到达驻地,顾不上休息,就到宗祠附近当地群众家访贫问苦,了解当地民情。直到下午5点多钟,警卫班班长胡长保在傅氏宗祠附近的熊姓人家找到毛主席,告诉毛主席军委来人通知祝毛主席立即赶到军委驻地开紧急会议。毛主席与警卫员等人随即离开群众家,从祠堂门前的一条小河沟向军委驻地走去。这时,天已渐渐暗下来,陈昌奉告诉其他警卫员抓紧找到东西给毛主席烧水,准备主席开会回来后烫脚以解旅途疲劳。随后便提着马灯送毛主席到军委驻地—宋泽生住宅开会。傅家宗祠与宋泽生住宅相距不过500米,毛主席的脚步却异常沉重,回想起从江西瑞金出发以来,历时两个多月,虽然突破了国民党蒋介石重兵布置的四道封锁线,但中央红军从8.6万余人锐减到了3万人左右,红军中的各级指挥员和士兵对“三人团”错误指挥充满了怨气,回想到这些,毛主席不禁自言自语地说:“一定要再说说,一定要再争取,一定要让红军看到希望。”

当跨进来宋宅大门,司令部的参谋们在不停地忙碌着,陈昌奉被留在大门外,毛主席则由司令部参谋引领进了会议室,会议室设在宋宅的堂屋里,穿过天井即到。一进会议室,毛主席就感到会议室气氛较为凝重。会议主持人周恩来招呼大家坐好后宣布开会,会议首先由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博古同志分析了当前形势和面临的情况,他提出:中央红军经过长途跋涉,部队已很疲惫,战斗和非战斗减员较为严重,希望能暂时停下来,不过乌江,在瓮安一带作短暂的休整,建立临时根据地,与从四面围过来的国民党部队打几仗,待机再回兵湘西。博古的这番讲话顿时引来会场的一片议论,毛主席首先站起来辩驳了博古德讲话。他从中央红军当前所处的形势,部队的情绪,敌对的情况以及地形地貌的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特别提出:如果不执行黎平会议的决议,不过乌江,并且在乌江南岸建立临时根据地,这在兵法上说属兵家之大忌,因为背靠天险,敌中央军.湘军.桂军.川军.黔军从四面围过来,这不仅仅又是一个湘军血战,更有可能中国工农红军将遭受灭顶之灾。因此,必须突破乌江,摆脱国民党的围追堵截。毛主席的这番论述,博得了与会大多数人的赞同。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作出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决定》全面采纳了毛主席关于“强渡乌江,争取遵义”的军事思想。会议还讨论通过毛主席根据地广大红军指挥员的意见提出的结束“三人团”的独断军事领导,将红军的指挥权置于政治局的集体领导之下 ,形成党集体领导军队个、和党指挥枪的战略思想。会议还根据毛主席的提议任命邓小平为中共中央秘书军队和党指挥枪的战略思想。会议还首次讨论并通过了《总政治部关于瓦解贵州白军的指示》,从申了中国工农红军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和武装群众的优良传统,改变了红军长征以来只限于单纯打仗的错误观念。

会议从1934年12月31日下午一直开到1935年1月1日的凌晨。会议结束后,毛主席的警卫员陈昌奉提着马灯到会场门口将毛主席接回下司驻地—傅家祠堂。在回驻地途中,寒风袭人,枯叶落地,望着此景,回想起进入贵州后那些险要的高山峡谷,连绵不断的大山特别是瓮安境内老坟嘴.擦耳岩一带的大山,以及红军战士那疲惫的身影,又联想到刚刚结束的“猴场会议”结束了“左”倾路线的错误领导,陷入绝境的党和红军又有了新希望,心中感慨万千,回到驻地后,毛主席久久不能入睡,于是便即兴挥毫写下词一首: 调寄忆秦娥

西风烈,梧桐叶下黄花发。黄花发,马蹄声辞,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到1935年2月,红军二战遵义时,望着与瓮安擦耳岩山形相似的娄关山,心情激动的毛主席将一个月前在瓮安所作的《 调寄忆秦娥》咏颂了出来。

忆秦娥

西风烈,梧桐叶下黄花发。黄花发,马蹄声辞,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从毛主席写.改《忆秦娥》,我们不难觉出“猴场会议”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正确路线的全面胜利而完成了党内正确路线月错误路线的最后一次较量,也更是毛主席自被“左倾”
错误路线排挤以来最后一转折。

1935年1月3日,遵照“猴场会议”精神,我英勇的红军战士突破天险—乌江,打破了国民党蒋介石妄图围歼红军乌江南岸的梦想。1月4日午时许,毛主席随中央机关来到江界河渡口南岸,望着好、滚滚东流的乌江水,看着一队队红军战士正在有序地过江,毛主席吗、豪迈地说:“乌江不同于湘西,纵是天险,怎能阻挡我红军战士前进的步脚。”
当毛主席走到搭建在乌江上的浮桥时,毛主席称赞军委工兵迎合干部团工兵的战士们:“办法多、方法好,能在水流较急的乌江上搭建这样平稳的浮桥,实属不易。”当听到红军总参谋刘伯承简绍当地老百姓为红军架浮桥,把家里门板,磨子、镰刀、铁锅、土布等都捐献了出来,并帮助红军砍,竹子架浮桥和为渡口作战部队当船工,为侦察人员带路事迹后,毛主席感慨地说:“瓮安老百姓为突破乌江的胜利,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牺牲好贡献,我们应该永远记住他们!”

当毛主席一行跨过浮桥来到江界河北岸时,毛主席回头对红军总司令朱德,总委员、军委原主席周恩来说:“此桥非常重要,它关系几红军能否安全过江的问题。我看,叫陈 的干部团必须尽快赶上中央军委纵队.朱德、周恩来都表示:“陈 能担此重任。”

在经过乌江江界河和火金山时吗,望着连绵不断的崎岖小道,和那高入云端的十八士峰,回头望着奔流不息的乌江江水和那正在过江的千军万马,想起转兵进入贵州来的崇山峻岭,特别是刚刚结束的“猴场会议”和“黎平会议".突破乌江的胜利,使红军转危为安,使广大红军战士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毛主席有而发,咏出了:

十六字令三首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世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酐。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坠,赖以拄其间.

 

 

娆@Rao(2014-11-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