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风俗

家乡区县: 江西省吉安县

生产习俗

播种 春播时,线香三根,用纸钱三包在香头上,用线扎好,插在秧田角上,鸣爆,祝告社稷之神,祈保秧苗不烂,长势良好,然后将已发芽的种谷播下田去。合作化后,此俗已废。

牛出行 牛乃农家之宝。春节后,第一次牵牛出栏,须在龙头绳上批红布条或红纸,点燃香烛,插在牛桩边,鸣爆后,将牛系在桩上,祈求春牛健壮。多数农家仍沿用此俗。

生活习俗

送莳田饭 春插期间,女给娘家幼年弟妹或子侄,外婆给幼年外孙,相互送莳田饭。初婚,娘家给女家送莳田饭,送豆芽或豆腐、菜,由女家分送给村邻吃,称“享众”。

送肚礼 女初孕,娘家向女家送肚礼,宴宾客,将猪肚切成肚片,猪肉切成肉片,糯米和豆豉、盐煮成粥,一鲁(大)碗粥铺上4片肉,1片肚,按门户送给村民吃。孕妇必吃肚尖,寓“胎健产顺”。

庆三朝 旧社会孕妇临产,设香迎接褓衣娘娘保平安。孩子出生的第三天,扎3套纸桥纸马,送去江、河边焚化,称“送褓衣娘娘”,此俗今废。

做周岁 孩子出生一岁,外婆家送礼祝贺“长命宝贵”。

庆寿 人到60岁称“花甲之年”,70称“古稀”,80岁称“耋”,90岁称“耄”,100岁称“期颐”。

酒宴 县内婚丧喜庆,均办酒宴,结婚宴,嫁女宴各2餐,均宴门户。第一餐吃糖熬肉,第二餐吃曲肉。喜庆宴,名目繁多,诸如:肚礼、三朝、周岁、满月、上梁、做寿、香屋、行聘、纳聘、元宵、朝拜、菩萨生日、参军、升学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酒宴越办越多越丰盛,实属铺张,北路片兴宴10大碗,东路片8大盘4小碟,喝家酿糯米酒。

称谓习俗

长辈 曾祖父称老公公、老爷爷、太公。曾祖母称老婆婆。曾外祖爷称老外公,曾外祖母称老外婆。父亲称爸爸、阿爸。母亲称妈妈、姆妈。岳父称丈人、爸爸,岳母称丈母、妈妈。伯父称大伯,伯母称奶奶。叔父称叔叔,步母称婶娘、婶婶、嬷嬷。舅父称舅舅、舅公,舅母父舅娘、舅母。姑父称姑公,姑母称姑姑。大姨父称大姨公,大姨母称大姨。姨父称姨公,姨母称姨娘。

平辈 兄称哥哥,嫂称大嫂、嫂嫂、嫂子。弟称弟弟、老弟,弟妇称老弟嫂。妻兄、嫂称哥哥、嫂嫂。妻弟、嫂称老弟、老弟嫂。妻兄弟夫、妇或照儿女称舅公、舅母。姐姐、妹妹称呼不变。襟兄弟相互称姐夫、妹夫。表兄弟称表兄、表弟、老表。表姐称表姐、表妹。平辈之间,也有直称其名。

社会 见老人称公公、爷爷、婆婆、老人家。见父辈称大伯、叔叔、奶奶、婶婶。见平辈称老哥、老兄、老表、表嫂。见姑娘称妹妹、姑姑。见儿童称小弟弟、小妹妹。见教师称老师。见工人称师傅。见干部称官职。无官职者,姓前加老字,商人姓名加先字。个体户和承包办经营者称老板。解放后时兴同志、老同志、小同志。

交际习俗

跪拜 清以前,平民见官长,下级尊上级,晚辈礼长辈,都跪拜。解放后废。

鞠躬 民国时期,交际礼盛行脱帽鞠躬,行礼时,揭下帽子,双脚并立人字形,双手插直,毕躬毕敬,腰弯60度左右。今废。

握手 今亲朋相见或辞别,伸右手互握。生人相见,经人介绍后握。遇尊长或上层人物,对方先伸手,再相握。如戴手套,须脱下手套握。握手不避男女之嫌。

招呼 同事、朋友或熟人碰面,相互微笑点头,或问候“您好”、“您早”、“工作尽快”、“吃过饭吧”等,以示礼貌。

作客 进门尊称长辈,与平辈一一招呼。就坐端正,吃饭不过饱,用菜就近夹。不随地吐痰,不东张西望。辞别主人,要打招呼。

接客 客人进门,主人笑脸相迎,接置携带东西,请坐后敬茶敬烟,询问客人家属好。客人在场,不看钟表,不打骂孩子,避免下“逐客令”之嫌。

交谈 发话时,目光汉高祖对方,有条不紊,把话说完,忌东捡萝卜西捡姜。听者频频点头,发“嗯”、“唔”之音呼应,不随意打岔,不让小孩多嘴。赞成对方观点称“高见”,纠正对方思想用“建议”,陈述自己见解用“愚意”。

让路 同时进、出门,先宾后主,先长后幼,犯忌抢走。狭路相逢,少让老,大让小,男让女,健康人让残疾人,轻担让重担,行人让车辆。自行车让劳动车,大车让小车,货车让客车。不然,即属失礼。

文明用语 80年代起,提倡文明用语:“请、您好、对不起、谢谢、再见”。

普通婚俗

议亲 旧社会,男女婚姻全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本人不能自主。议亲又曰“问名”。女家出具女儿出生的年月日时(俗称“出八字”),男家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八字”上有所谓不吉利的“冲克”,退回“八字”作罢。如无“冲克”,再由女家出礼单(名为婚约书,实为讨价书),男家回礼单(不价)。双方意见统一,即可定亲。议亲时,还讲究门当户对,同姓不婚,对年龄“宁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男大七发,女大一煞”。议婚时,男女不见面,全凭媒婆弄虚作假,常造成婚姻悲剧。解放后,议亲,只沿用礼单,余俗全革除。

定亲 经介绍人征得双方同意,便可定亲。解放后,农村定亲方式有二:1、照相。男女青年进城拍打订婚照片,给女青年购制时新衣物和生活用品2。、看人家(又名“看屋”)。女青年邀请家庭亲属去男家“看人家”(实为探家产、相女婿),男家“无米也要打三下空碓”,必须以泡茶、点心、正餐(俗称“一炮三响”),盛宴款待。女青年向男方亲属长辈,依次行见面礼,得红包,又称得“脚牯钱”。女方来看人家者,都由男家给“打发”(赠送礼品),对父母“打发”衣料,其他人“打发”毛巾或鸡蛋。

行聘 六礼之一。旧社会,讲究“三茶六礼”。“三茶”指“大礼饼”、“小茶饼”、“散子”(油酥食品),用来标门户、请客,称“享众”。“六礼”指“问名”、“定亲”、“行聘”、“通期”、“迎亲”、“合卺”。行聘又称“过礼”,今多于“看屋”的第二天进行。男方按照“礼单”所载,过一半礼物给女方。礼品上贴红纸,象征吉兆,盖有子的柏叶,象征“子孙发达”、“万年长青”。男青年向女方亲属尊长行拜见礼,得红包。女家给男青年回聘衣帽鞋袜,象征“立地”。女鞋和男鞋一并回聘,鞋中都装鸡蛋,象征“成双成对”、“多子多福”。参与行聘的人,都受女方毛巾、鸡蛋“打发”。

通期 又称“起媒”、“通日子”。男家预选婚期后,送往女家定妥,男家将全部聘礼送往女家,以备完婚。

出嫁 农村嫁女,陋习尚存。吉期凌晨,鸣爆“开面”(美容)。天亮后,母亲赔嫁娘大哭 ,意谓“哭发”。饭后摆香案“拜堂”,由兄弟领嫁娘先拜天地,后拜祖先,再依次拜亲属尊长,称“辞嫁”。迎亲香车接进厅堂,司祝者给嫁娘脸上点胭脂,边点边祝:“一点天长地久,二点地久天长,三点早生贵子,四点夫妇齐眉,五点工世其昌”。然后由“命好”的新人将嫁娘抱上香车,过“三花灯”,脚不沾地,送出门去。出亲后,嫁娘忌回头,寓“一心一意”。

嫁妆 谚云“有钱人赠钱嫁女,中等人将钱嫁女。下等人卖儿卖女”。嫁女酒宴所需,全由男方供给,区别在于嫁妆之厚薄。富有者,金玉锦绡,累箧边箱,桌椅床柜,日用器皿齐全,嫁妆之厚,远超礼金,此所谓“赠钱嫁女”。小康之家,将男方聘礼金备办嫁妆,虽赠不多,这叫做“将钱嫁女”。贫困户生活艰难,男方聘礼,早已用于生活所需,嫁妆简陋,草草将女嫁出,通常说是“卖儿卖女”。当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县人为女备办嫁妆,有图强争胜之风,通常可见四套被子四个箱,藤椅沙发,电视机,电风扇,收录机,缝纫机,自行车,手表等,多有备办。以至组合家具,席梦思床,洗衣机,彩电,电冰箱也逐渐风行。嫁妆之厚,远越旧社会。

迎亲 迎亲工具,民国以前,用四人抬的花轿,后期也有用马。解放后,用自行车、汽车。迎亲前一日,男家向女家送“尝脑担”,担里必备新娘用的披纱(或红布球)、胭脂、水粉;扎嫁妆用的红绳;辞嫁用的香烛鞭爆;祠堂例收的报堂礼;掌判(俗称“堂脑婆”)、司祝、制嫁妆的各种工匠,必得的利司(红包)等女家回给新郎的装郞衣物。夜晚,男家敲锣打鼓祭轿,称“带轿”。新郎随队亲迎,至新娘家,必须先向岳父母下礼(跪拜四拜)。女家检查“台盒内”(供厨师用)、“坐轿鱼”各项利可不少,才鸣爆“接轿”。司祝点完胭脂,才可把新娘迎走。

拜堂 行“合卺”礼,香车入宅,仪式开始。新娘下车,双男童执烛引郎。郎至,与新娘并立,三跪九叩首,拜天拜地拜祖宗。拜毕,新娘新郎相互行鞠躬礼,饮交杯酒,揭面纱进洞房。司厨备好三牲,敬过天地后,新夫妇在乐声中出洞房,依次拜见父母和亲属尊长,再回洞房吃“鸡头米饭”。

哄房 婚日入夜,厅堂上灯光辉煌,鼓乐齐鸣,宾客共饮哄房酒。酒后哄房闹新娘,新娘居中央,面朝上厅接受亲友洪房。三天无大小,人人皆秉烛向新娘赞诗,诗句多属庸俗。每赞一句或一首,新娘得向诗赞者跪若干下。好兴者,说笑话,耍滑稽,让新娘给点米吸烟,逼新娘照子女对人称呼,逗引观众哄堂大笑,往往闹至深夜。

回门 新婚第二天,娘家送竹椅、火炉和香油。俗称“送油”,寓“安家”。并迎请新夫妇回门。夫至岳家称“轿客”,妇返娘家称“返复客”。旧进回门,夫妇坐轿,现存回门,多坐自行车。新娘的车由娘家备,新夫妇接回娘家,同样要跪拜天地祖先和亲属尊长。盛筵后,双双送返,并以礼物“打发”。

2014,加油(2014-04-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