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务起源

家乡区县: 天津武清区

河西务位于北运河西岸,始称河西,初为停泊修船的地方,曾有过"河西坞"之称。后因户部在此设立分司,这里成了非常著名的榷税钞关,河西务由此正式得名,一直相沿至今。

早在东汉建安九年(204),魏武帝曹操为了统治河北,讨伐乌桓,曾用了三年时间,先开凿了历史上著名的"白沟",使黄河南北的运河实现贯通。此后又继续向北开凿了平虏渠(沟、渠均为运河的古称),使这条南北运河延伸到了天津静海的独流,从而与海河相接。就在开凿平虏渠的同时,又开凿了一条自幽州(今北京)通向天津的运河,这段运河与平虏渠在泉州县(武清旧称)境内会接,取名泉州渠。至此,经曹操之手初步形成了连接中国南北的大运河水系。当时的沽水(即北运河)虽未纳入主流,但已经与大运河水系相通,为人口聚居和村镇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河西务的起源应该追溯到这个时期。 元朝统一中国后,定都北京(时称大都),政权中心开始北移。当时大都人口已逾40万,军需民用无不仰给江南,所以在定鼎之初,便开始对大运河进行全线疏凿。至元七年(1270),元世祖忽必烈采纳督水监郭守敬的题奏,调用夫役250余万,在隋朝大运河的腰部,平地凿渠250余里。此段河道南起济州,北接临清,通过裁弯取直,一下子将原河道缩短700多里,被元世祖命名为"会通河"。至元十三年(1276),郭守敬又提议废永济渠,改行通州至天津的潞河水道,元世祖稍加改动,便颁旨施工。这段河道即现在的北运河。它从香河城西的孙家务取直开沟,经河西务、蒙村、蔡村、杨村,向南仍取笥沟注入天津海河。到至元十七年(1280)完工后,仍称潞河,到在明朝后期才改称北运河。至元二十九年(1292),为使漕粮直接入京,元世祖又采纳郭守敬的建议,兴工开凿通州至大都城里的运粮河。此役耗时一年有余,用工280余万。通过上述三大工程,从北京至杭州的大运河缩减到了3500余里,名符其实的京杭大运河也由此正式定型。

北运河从1280年正式纳入京杭大运河主线,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使河西务一跃而成为京畿要塞,漕运咽喉,在此后的数百年间,一直是官高权重、物极繁华的京东重镇。

河西务起源于汉魏,崛起于元初,鼎盛于清朝中叶。纵观它的每一步发展历程,无不与运河紧紧相连。所以,说运河造就了河西务,运河是母亲河,实在是恰如其分,毫不夸张的。

liuyanan(2014-11-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