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朝以前,河西务就以二四六九为集日。镇治和集市迁到新址后,那些粮食市、柴禾市、牲口市、菜市、渔市、鸡市、破烂市等就分设于各条街道上。每逢集日,货摆两侧,人行道中,熙熙攘攘,满城喧嚣。这种沿街为市的形式,促使各家店铺纷纷向主干街道集结,因此形成了几条繁华的商业街,其中规模最大的要数那条中心大街。这条街从东稍门外直通西稍门外,全长约三华里,那些有名的商号大都跻身其中,前后三百余年间,这里一直是河西务最繁华热闹的地方。这次镇治迁移,对聚集人流物流,拓宽财源商机,扩大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保持京东名镇地位,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河西务的前两处镇治,都紧靠运河,七百多年间,深得水路交通之利。至清末民初,漕运衰竭,公路兴起,河西务失去了往昔的交通优势。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剧增,原有的集镇不论位置还是空间,都已不适应当时的形势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再度迁移镇治已是势在必行。从那时起,首先有粮库、供销社、邮电局等一批单位搬到了京津公路两侧。1976年,镇政府(时称公社)正式决定搬迁。是年开始筹建,翌年竣工,整个机关正式搬到了现在的地点办公。1985年时,集市最后一个从旧址搬出,此次搬迁终告结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