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是我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文物,是灿烂的古代文化遗产,是布依族最为珍贵的打击乐器。贞丰县龙场镇对门山村保存的两面雌雄铜鼓有上千年的历史,其铜鼓十二则为贞丰布依族所独有。长期从事布依族铜鼓研究的贵州师范大学讲师、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会员、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促进会副秘书长、贵州省民族音乐研究会理事蒋英观看该村的铜鼓和表演后说:“该铜鼓属唐末灵山型铜鼓中的晚期作品,是贵州发现的铜鼓中最古老的一对,可以说是打击乐的源头之一。”对门山村保存的铜鼓有雌雄之分,雌铜鼓通高35.5厘米,面径55厘米,足径57厘米,重23公斤,雄铜鼓通高27厘米,面径47厘米,足径49厘米,重16公斤,鼓身为三段式,胸、腰、足界线分明,鼓面双弦分晕,共四晕,雌鼓晕间无纹,雄鼓晕间有纹并有象形图案。鼓面为宫、商、角三音,鼓圈为徵、羽两音,组成了民族五音调,“铜鼓之声,怒而击则武,忧而击则悲,喜而击则乐。其意变,其声则变之。”调子有快板、慢板,快板急而高亢,慢板悠扬如歌,其音色纯美,音质雄浑、厚重。布依族铜鼓只有在节日庆典或祭祀时使用,由村中寨老敲响铜鼓,全村男女老少围着铜鼓踏着鼓点载歌载舞。贞丰龙场对门山铜鼓十二则极为罕见,表现了一年中不同的时节,即过大年、过了年、龙抬头、祭山神、撤秧、开秧门、祭秧田、打佬魔、丰收鼓、老人乐、尝新十二则子,每则奏出不同的音色,并伴有面具的十二生肖的傩戏表演。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